深圳市罗湖口岸,大量跨境学童每天往返深港两地。
香港出生纸易拿,成才之路不好走。尽管赴港读书困难重重,但总有家长不辞艰辛把孩子送到香港。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11年9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82%的“双非(父母双方都非香港居民)”家长是奔着香港较好的教育制度而来。
孩子香港就学
费用低于深圳
“在深圳念?不说别的,费用就贵得多。”被问及是否有考虑让小孩在深圳念书时,罗太这样回答记者。罗太的丈夫是香港人,长年在深圳做生意。面对小孩是在香港上公立学校还是回深圳读私立学校,她的账算得很清楚——
“孩子在香港读幼稚园,一个月吃饭加交通费1000港元出头,算上每学期2000港元书本费、校服费等杂费,摊下来每个月最多2000港元。但要回来读的话,据我了解,我们家附近那个幼儿园就要3000人民币一个月。贵那么多,为什么要在这边上?”
“说是这么说,但很多家长其实不太考虑费用问题。”负责跨境学童项目的深圳社工肖成燕说,能去香港生小孩的大多是小康家庭,起码读书“不差钱”,他们认可的是香港的教育模式。
但在肖成燕看来,一些家长知道香港教育好,却说不清楚究竟好在哪里,谈论的都是些“面上的好处”:香港小孩可以享受12年免费义务教育;两岸三语教学方式;从香港学校毕业后出路比内地学生更多;能获得世界承认的学历;降分入读清华、北大等国内名牌大学等。
“双非家长真的应该多花点时间去了解两地教育差异,香港的教育并非完全西化。”长期研究跨境学童问题,自身也是跨境学童母亲的蔡瑾告诉记者,华人社会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香港更不例外。香港的学校也分重点班,考大学也需要起早贪黑念书,也有本地家长会为了孩子能上更好的学校买、租学区房。“要说不一样,香港教育理念会更偏向实用,鼓励孩子发展自己兴趣和自由独立思考。”
去香港就学VS留深圳读书
“香港的学校除了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每个孩子的个性能相对自由发展。这种培育机制下出来的孩子,生存能力会强很多,选择的路也更多。”
“现在深圳的重点学校,教学质量也不差。在香港,跨境学童根本进不去九龙、港岛的优质学校,能去的就是新界的这些公立学校,我也不觉得就比深圳的学校好到哪去。”
深港两地教育理念差异大
“让你的孩子换个活法”——在上水惠州公立学校门口,一家赴港生子服务公司的广告纸,被来自内地的家长们反复传阅,他们认为这句话说到了自己心坎上。
“内地的广告一般会说‘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家长裴先生边填表边问记者,“你觉得呢?既然有条件换个活法,为啥要把孩子留在需要挤破头冲出重围的地方呢?”
和裴先生抱有相同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就有不下10名家长表示反感内地的填鸭式教育,更愿意让小孩来香港念书。
家中两个小孩分别在两地上学的网友doffi妈妈对此感触很深。她在帖子里写到:与在深圳上五年级还在学简单英文单词的哥哥相比,在香港上小四的弟弟已经可以和外国人进行基本交流了。兄弟俩的学习内容、习惯也明显不一致。调皮的哥哥经常被老师训斥“说你不听还敢顶嘴”,弟弟一次也没遇到过类似情况。而对于弟弟分享港校里的新鲜事,哥哥则羡慕不已。比如,内地的学校就不会有研究变形金刚的兴趣小组。
“我就想让他自由愉快地长大,不要老想着赢不赢的。我个人觉得,香港的学校除了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每个孩子的个性相对自由发展。这种培育机制下出来的孩子,生存能力会强很多,选择的路也更多。”裴先生说。
适应香港教育体制不容易
是否值得来回跑上12年?在记者调查采访中,许多家长对此持纠结和观望态度。
家住深圳湾的李小姐家里两个港生小孩都在深圳一所小学念书。“其实,现在深圳的重点学校,教学质量也不差。在香港,跨境学童根本进不去九龙、港岛的优质学校,能去的就是新界的这些公立学校,我也不觉得就比深圳的学校好到哪去。”
说归说,但李小姐并不肯放弃孩子的香港户口,一方面有逃避计生处罚的考虑,另一方面,“想回香港,可以随时回得去。”
事实上,适应香港的教育体制,并不如想像中容易。孩子四年级才选择插班去香港读书的白小姐说,第一次入学考试就把儿子给难住了。“儿子在深圳一直是上最好的私立学校,像‘鸡兔同笼’、‘牛吃草’等小学奥数题都可以做得滚瓜烂熟,但没想到香港的数学卷子根本不考奥数。”大量的快速计算和测思维反应的题目,让白小姐的儿子一下子发懵,没有考进好班。
语言使用跟不上,也是许多跨境学童面临的困扰。由于英文、繁体字都没有使用和练习的环境,很多小朋友英语成绩一直不好,繁简体字也总是认错写错,让他们有很大压力。
“她也和香港小朋友玩,但总觉得不像香港人。”一位家长坦言,除了上学,孩子大部分时间待在深圳,家里也不是港人家庭,没有香港人的氛围和习惯。另一方面,孩子和原来内地的小朋友也形成了隔阂。
在香港新界校长会主席朱景玄看来,如果一个内地学生在五年级或更晚的时候才到香港读书,很容易面临香港新移民经常遇上的问题,以后容易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吃亏。 深圳特区报 见习记者 曹崧 丁庆林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