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28日电题:《上海公报》发表四十载中美“求同存异”默契在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第一份公报《上海公报》发表。作为尼克松访华的主要成果,该公报在中美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当年,在尼克松本人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的7天里,中美两国政治家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和战略眼光,进行了多轮磋商,直至《上海公报》最终出炉。40年后重温,文件中体现的“一个中国”共识和“求同存异”精神仍具重要现实意义。
“一个中国”重要共识
《上海公报》的一大重要意义即美国首次正式声明,美国政府对“一个中国”的立场不持异议。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向记者表示,时至今日,中美虽在台湾问题上仍存争议,但总体看来,公报体现的“一个中国”共识未曾改变。
在公报里,中方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称“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并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方则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相较中方严正明确的表态,美方的谨慎措辞耐人寻味。
不可否认,近年美国在处理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上仍表现出较强的两面性。李海东说,“美国虽然承认一个中国,也表示乐见大陆与台湾交流沟通,但在实际行动中的种种表现却让人感觉是在为大陆和台湾尽快统一设置障碍,其中最重要的障碍就是对台军售。”他指出,美国在对台政策上的摇摆有时是出于国内政治和国际形势的需要。
但李海东表示,据观察,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和中美联系更加紧密,中美在以和平方式稳妥处理台湾问题上依然有一种默契。“美国认识到,如果因为台湾问题破坏中美关系的总体和平,代价太高了。”他还指出,中美在反“台独”立场上有很强相似性,美方已认识到,“台独”无益于亚太局势稳定、美国在亚太地区利益的延展和中美关系总体格局。
“两种制度”求同存异
《上海公报》还有一点颇为引人注目,即双方打破了该类文件传统体例,各自阐明己方不同观点,再就一致立场作出共同声明。“《上海公报》虽然列举了双方诸多分歧,但总体上却反映出双方更重要的共识。这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个求同存异的创举。其中的智慧和远见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副外长崔天凯如是评论。
在公报中,双方坦诚地承认“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同时强调,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并做出了“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等仍具现实意义的共同声明。
当前形势下,公报中体现的“求同存异”精神依然指导着中美面向未来继续推进合作伙伴关系。公报发表40年后,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本月访美期间表示,中美在一些国际和地区问题以及人权问题上存在分歧是正常的,关键是要本着相互尊重、坦诚沟通、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妥善处理好。习近平称,相信双方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维护和发展好中美合作伙伴关系,走出一条不同政治制度、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建设积极合作关系的成功道路。
李海东表示,《上海公报》的文本内容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尽管40年间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方在公报中体现的立场却始终如一。(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