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牢牢把握”这四个字掷地有声,引人深思。曾几何时,快钱化、热钱化,成了资本追逐的方向;泡沫化、空心化侵蚀产业发展的基础;转移投资、逃离实业,给正在成长的中国制造敲响了警钟。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势下,中央明确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令人欣慰的是,有那么一大批企业家,他们遇到困难不屈服,面临诱惑不动摇,矢志不渝地坚守在实体经济的阵地上。他们脚踏实地,他们开拓创新,他们是中国实体经济不屈的脊梁!他们的坚守精神,是振兴中国实体经济的希望。
邓崎琳:转型升级创钢铁奇迹
2011年,全球钢铁业一片惨淡。然而,中国武钢集团却逆势上扬,销售收入、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14.3%、17.4%。在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萧条的阴影中,武钢犹如一束争春的腊梅傲然开放。何也?全国人大代表、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给出的答案是:“踏踏实实做主业,咬定青山不放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始终行驶在快车道上,创造了年均增速9%以上的奇迹,实体经济功不可没。然而,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了“虚拟泡沫在增长,实体经济在下滑”的现象。对此,武钢人心无旁骛,矢志不移地做大做强主业。2011年,在世界500强企业的最新排名中,武钢位居第340位,比上一年劲升88位。武钢品牌价值位列第56名,比上一年劲升17位。
人们说,这就像奇迹。
对此,邓崎琳却说:“这没什么,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作为钢铁脊梁,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坚守实业阵地!”
2004年底,邓崎琳执掌武钢“帅旗”。他是在武钢土生土长起来的。从武汉钢铁学院毕业后,他干过工艺技术员、冶炼工长、车间主任、副厂长、厂长、公司生产部长、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兼武钢股份公司总经理等多个岗位。
2004年的武钢,在业界也有一定竞争力。但是,陈旧迟滞的观念使武钢步履沉重,旧日的辉煌中已有了潜在的危机。先说成本压力,武钢地处内陆,所需矿石80%以上依赖进口,因而矿石运输成本奇高。再说环境压力,大城市给予的环保容量几近饱和。
前景不容乐观。怎么办?邓崎琳认真思索着。
不久,他提出了第三次创业的理念、奋斗目标和总体思路。他认为,上世纪50年代末武钢第一次创业,改变了中国钢铁工业的状况;70年代初武钢第二次创业,开创了中国钢铁工业成套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先河。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第三次创业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探索中国钢铁工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由内陆向沿海布局的新模式,由“滚动式”发展变为“跨越式”发展。
很快,武钢打出了第一套“组合拳”——中西南发展战略的谋篇布局。武钢展开了三次重组:重组鄂钢、重组昆钢、重组柳钢,这三次重组基本实现了中西南战略布局。集团公司产能达到4000万吨,是2004年的4.4倍。三次重组,为积累了50年各种优势的武钢,搭建了一个释放能量的新空间和大平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邓崎琳说:“新形势下,要想做强实体经济,就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我国制造业水平。”“十一五”期间,武钢自筹资金482.8亿元,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新建和扩建三硅钢、三冷轧等一大批工程,投资强度相当于武钢自1958年投产以来至2004年所有投资的总和,使武钢的主体装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硅钢,有钢铁艺术品之称,而取向硅钢更是号称“工艺品之花”,其生产技术代表着冶金行业最高水平。早在武钢引进“一米七”时,日本的新日铁已准备上马连铸技术,给武钢的却是他们即将淘汰的模铸技术。2002年,武钢希望再次引进日本最先进的取向硅钢专利技术,扩大产能,结果被断然拒绝。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核心骨干企业,也是武钢的老客户。以前,这家公司需要的HIB钢全部依赖进口,价格贵不说,还经常被人“卡脖子”。你要100吨,他只给50吨,或者干脆就不卖钢材,让你连变压器一起买。
为了造出自己的硅钢,武钢人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勇于创新,先后获得200多项技术专利、3项国家发明奖,最终拥有了自己的硅钢生产核心技术。从此,在硅钢领域,中国人无需再仰人鼻息了!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应对外部冲击的保障。面对记者的采访,邓崎琳强调:“实体经济是本,虚拟经济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末不能颠倒。到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丢掉实业兴国、实业富民这一根本战略。”(半月谈记者 胡玉霞)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