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概念,应该在充分反思并作自我理解的基础上使用,否则就会陷入话语陷阱
-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更注重民生、人本、公平、正义、发展与和谐
-在信息化时代,我们不缺资讯,缺少的是叙事,谁的故事生动,谁的故事感人,谁就抢得先机
-杨生平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思想,对我们研究和建构中国软实力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可不可以在约瑟夫·奈的意义上直接使用软实力?当前中国国际软实力又应该怎样建构?对此,应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考虑。
话语层面:进行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话语转换
对于自然科学中的概念也许可以直接使用,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科学中的重要概念,应该建立在充分反思并作自身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用,否则就可能陷入话语陷阱。例如,“历史终结”、“文明冲突”与“经济人假设”等许多西方话语都有它自身的语用与语境。作为一名当代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自然是站在西方主流政治学学理立场,并从维护美国国家利益角度出发来思考并建构软实力的,它当然不适合中国,更不能直接拿来使用,所以必须对它进行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话语转换。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与中国文化史上,没有软实力概念,但有类似思想。《孙子兵法·谋攻篇》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老子《道德经》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孔子也曾说过,“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更作了大量系统深入的说明。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毛泽东也曾经这样说过:“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
当然,进入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软实力自然就有了许多新内涵。首先,软实力的核心概念是价值观。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普世价值,所谓“普世价值”都打上特定时代与阶级烙印。对此,约瑟夫·奈缺少足够的反思,他始终把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当成全世界的普遍价值观。其次,软实力概念既对国际交往适用,也对国内发展适用。美国跟中国国情不同,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早已形成,但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需要认真总结并提炼核心价值观,一旦提炼出来就迫切需要对人民进行灌输。只有这样,才能统一思想,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再次,软实力往往会间接或直接转变为硬实力。由于约瑟夫·奈更多是从国际关系视角探讨软实力,因而他自然不会把软实力跟硬实力直接挂起钩来。而中国则不同,我们要把软实力转化为国内的经济力、政治力与文化力。所以,我们更注重软实力与硬实力的转化关系。其实,约瑟夫·奈多次提到要通过外交推广美国的民主、人权思想并推进别国市场开放,但如果别国真的给美国开放了市场,那样给美国带来的恐怕不只是软实力了,而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硬实力。
然而,约瑟夫·奈的思想还是给我们不少启迪。比如,硬实力也会产生软实力,软实力与硬实力要保持平衡关系,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但并不是所有文化资源都能产生软实力等。在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对它进行辩证吸收。
价值观层面:更注重民生、人本、公平、正义、发展与和谐
价值观层面最重要的问题是核心价值观问题,而核心价值观问题虽是一个文化问题,更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约瑟夫·奈强调的是有美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我们要建立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是自由、平等、博爱与人权,而我们更注重民生、人本、公平、正义、发展与和谐(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一个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科学提炼的过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问题上,应该注重以下方面:
首先,价值观要有一定的广博性与渗透力。价值观虽然从根本上讲是一个文化问题,但其辐射面却远不限于精神领域,它还进一步渗透并表现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生态领域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与行为领域,社会制度、机制乃至自然科学最终也都有一个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问题。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需要有广博的思维、立体感觉与生活气息。
其次,价值观要反映并体现全球规则。当今是和平与发展年代,正确国际关系的建构需要以正确反映全球规则的思想为指导。尽管约瑟夫·奈自以为美国核心价值观具有普世性并接近全球规则(他理解的“全球规则”是“自由主义、多元主义及自主”)的思想是需要批判考查的,但其基本思路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当今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的时代,一国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没有体现全球进步因素,那它就很难融入全球化格局并赢得更多发展机会,也很难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更别想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尽管约瑟夫·奈提出的全球规则有一定的问题,但“自由”、“多元”与“自主”思想的确是当今全球的进步因素。
再其次,价值观要符合国际交往正和博弈原则。当今世界,意识形态冲突渐渐淡化,传统文化的作用逐步凸显。只有在互相尊重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国际文化,最终才能在国际交往中产生正和博弈的效果。当前,即使像中美这样意识形态不同的两个大国之间也存在着许多互利互惠的地方。因此,中国国际文化软实力建构要尽量考虑到对方的利益与需要,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不过,求同存异是有底线的,我们绝不能超越这个底线,更不会跟美国那样的资本主义国家渐渐趋同。
操作层面:需要以一定物质力量与制度形式作支撑
国际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光靠价值观建设是不够的,还需要以一定物质力量(硬实力)与制度形式作支撑。就此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应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立足现实、尊重民意。尊重民意不仅要考虑到国内民意,也要考虑到国外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只有在充分尊重民意基础上建构软实力,才能真正形成一种吸引力。在这里,注重倾听与言说以及近距离交流等方法,是建立文化吸引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其次,加强政治建设和公共外交。约瑟夫·奈和弗朗西斯·福山对美国政治“双重标准”与公共外交单边主义政策的反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长期以来,美国以国际警察身份出现,经常把自己的价值观当成真理的化身,搞单边主义,这种单边主义不仅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还明显背离它的核心价值观。中国自然不会搞单边主义,也不会搞“双重标准”,但我们应该以更清晰的思路向世人展示我们和谐发展的政治价值观和包容性增长的经济发展观。在树立国际形象方面,软实力建构既要从宏观方面着想,也要从微观方面着手。在公共外交方面,要注重日常沟通、战略沟通和通过奖学金、交流、培训与媒体渠道等与国外关键人物发展持久关系。
再其次,繁荣文化事业,发展大众文化。文化是软实力的根本,任何软实力的建构都要有文化的言说与支撑。只有文化事业繁荣,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建设才能有足够的文化底蕴与理论支持。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不缺资讯,缺少的是叙事,谁的故事生动,谁的故事感人,谁就抢得先机。当然,讲故事也不能胡编乱造,要有理有据。另外,随着文化产业的突飞猛进,文化不断深入生活,流行文化已渐渐变成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与休闲方式。因此,只有从多层次、多方位发展出有中国特色与中国元素的大众文化,才能抵挡西方强劲的流行文化影响,树立中国大众文化价值,并向世人展现良好的中国大众生活形象。不过,在注重文化事业与大众文化各自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个处理与协调它们的关系问题。因为,文化事业与大众文化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它们不会遵循完全相同的发展规律,在一定时候还会出现明显的矛盾甚至对抗。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