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8日发布我国首部《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该报告首次构建了全国和地方两个层面的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旨在帮助政府更好转变职能,为百姓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这份报告由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历时8年调研完成,课题组组长、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说,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公共财政建设,其实质是一场以公共化为取向的财政制度变革和财政职能调整。
报告重点提出了评价地方公共财政建设的七大指标体系,分别是政府干预度、收支集中度、财政法制化、财政民主化、财政均等化、可持续性和绩效改善度。
据介绍,七大指标中,每一类都包含很多具体指标,如政府干预度指标,从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环境资源和社会保障三方面细化了十几项指标评价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程度;财政均等化指标,不仅要评估城乡医疗、义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还有城市绿化覆盖率和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量的均等化程度;绩效改善度指标,则注重公众对基建、市政、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治安司法以及医疗卫生七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报告指出,中国目前各地区公共财政建设的状况并不是完全由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支总水平决定的,在经济总量和财政收支总体水平的约束下,各地政府推进公共财政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同样对公共财政建设的进展产生重大影响。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说,公共财政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作为财政分配的主要目标,这份报告最受关注之处在于首次通过具体评价体系,对我国地方公共财政建设程度进行量化评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认为,过去财政职能偏重于一般经济建设,现在更多转向公共服务,这份报告通过细化的评价指标,为地方政府加快转变职能指明了方向,从而更好为老百姓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