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梁林故居被"维修性拆除"风波未平,全国两会正在召开之时,康有为故居又传"险情":3月5日下午,有网友发微博称,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康有为故居"七树堂"已经破败不堪,而且面临被拆迁重建的风险。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了解清楚情况后表示,康有为故居不存在要拆的情况,将实施整体保护。究竟要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这点值得我们深思。
    事态发展
官方称不会拆康有为故居 明年或修订文物保护法 03-08
国家文物局局长:康有为故居不会拆 要整体保护 03-07
故宫规定专家不得以公务身份鉴定非公务文物 03-06
人大代表赵丰:要把民营博物馆管理写进《文物法》 03-05
拆“真文物”建“伪文物”能否重寻北京古城韵味 03-01
国家文物局:所谓保护性拆除没有法律依据 02-17
    各方评论
官方称不会拆康有为故居 明年或修订文物保护法 03-08
国家文物局局长:康有为故居不会拆 要整体保护 03-07
故宫规定专家不得以公务身份鉴定非公务文物 03-06
人大代表赵丰:要把民营博物馆管理写进《文物法》 03-05
拆“真文物”建“伪文物”能否重寻北京古城韵味 03-01
国家文物局:所谓保护性拆除没有法律依据 02-17

视频新闻

  城市开发“碰疼”古城文物

上图: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米市胡同的康有为故居

名词解释:“保护性拆除”

  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表示,所谓"维修性拆除"、"保护性拆除"等没有任何法律依据,也违背了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

  记者调查:网曝康有为故居已破败不堪 面临被拆迁风险

  的士司机并不清楚"米市胡同43号"在哪,在路上找了一位大妈问路,大妈说:"拆得乱七八糟的,搞不清楚!"的士进入一片胡同区,周围一片废墟,许多房子拆了大半,有的屋梁还在。左拐右拐,终于到了目的地,却是靠那块"康有为故居"的牌子才认出来。只见大门破败,屋顶杂草丛生,一片枯黄。在门口遇到一名中年男人,问明来意之后,他给我们带起路来:"这就是康有为故居!原来这里有个门,上面悬挂着一片木匾,写着'七树堂',康有为亲笔写的,后来被拆掉了。"

  院子里到处贴着"关于加快推进大吉危改项目拆迁工作再致居民一封信",信上写明,自"加快推进大吉危改项目拆迁工作"以来执行的大吉危改拆迁各项政策,是按照新西城区发展规划,重点推进"广安产业园区"建设,在西城区重大项目指挥部统一协调、指导下制定并实施的。"尽早搬迁,尽早受益。"落款为"北京中信房地产有限公司",落款时间为2011年12月22日。

  委员关注:担忧"被危房改造"拆迁 纷纷献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许钦松直言:"我很不安!会议结束后马上去现场看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看了康有为故居现在的图片后,一脸凝重,不时问:"现在还没动吧?"、"真要拆吗?""我建议,第一,找一下单霁翔,第二,你问问西城区文委,问问他们的态度。"是不是挂了文保单位的牌子就不会被拆?冯骥才说,那当然是不能拆的。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单霁翔。"它是北京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应该依法保护,这是毫无疑问的。印象里,它还划好了保护范围和建筑控制地带,所以不仅仅要保护文物本体,而且要保护好周边的环境,这是法规决定的。"

  官方表态:康有为故居不会拆 要整体保护

  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说,"我刚才出去与北京市文物局局长联系了一下。康有为故居我问了情况,不存在要拆的情况,还要整体保护。"

  3月6日上午,北京市文物局官方微博回应康有为故居"告急"事件:"看到此消息,已火速通知西城区文委,按规定进行巡查、了解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故居的保护工作,确保故居安全。"

  思前想后:细数文物保护的那些事儿
  近年来,国内文物遗迹屡遭破坏,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矛盾与日俱增。
现状:我国有近77万件不可移动文物 保护压力巨大
历史:中国的文物古迹保护经历了三个阶段

  “我们国家文化遗产所藏数量非常丰富,根据第三次文物普查的结果,全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有近77万件不可移动文物。”类别过程方面,是古遗址类193282处,古墓葬类是139458处,古建筑是2638885处,石窟寺及石刻类是24422处,近现代重要事迹及代表性建筑类一共是141449处,其他是4266处。近期北京‘梁林故居’和重庆‘蒋介石行营’被拆除只是两个具体的案例。详细

  第一个阶段是为追求现代化而大量铲平古迹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利用古迹创造观光资源的时期;第三个阶段则是地方政府扶植之下的“新建古迹”时期。近几年,许多地方政府纷纷斥重金建造仿古“明清老街”,或是一些不伦不类的“唐宫宋城”,或是垒几段仿古的城墙,都是第三个阶段的表现。详细

困境:维修性拆除等保护性破坏几时休

探索: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应当协调推进

  筑学家梁思成就曾感叹,很多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都是在“改善”的旗帜下被完全牺牲掉的。所谓的“改善”和“改造”,很多时候都是借保护之名行破坏之实,目的是为了谋求可观的经济效益。尤其在土地升值预期向好的大背景下,很少有地方政府具备抵御诱惑的魄力,文物保护危机因此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问题。详细

  普遍意义上的问题是,我们国家目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镇人口已经超过50%,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进入凸显期。文物保护部门感到压力很大。而联合国《人权宣言》明确指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文化遗产保护,环境保护等全面发展。” 详细
  逆向思维:历史文化遗产除了“被保护”,也能促进经济发展
  中国人一直用"历史悠久"来形容自己的国家,但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却值得深刻检讨。一些城市管理者对历史不够敬畏,一些文保工作者对文物不够尊重,还有许多普通公众则用沉默纵容了破坏文物的行为。事实上,我们身边的文物古迹每被拆毁几处,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记忆就会稀薄几分。
认识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
辩证法:文化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对于城市来讲,文化遗产就是品牌和个性,是财富,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如提起苏州,就会使人想起那里众多的古典园林建筑;提起杭州,就会想起西湖、六和塔;提起北京,就会想起故宫;提起海口,就会想起骑楼古街。对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要精心保护,还要认真学习、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本城实际推陈出新,创建城市特色。详细

  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这一点已经成为许多大城市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均衡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实际上,文化遗产事业绝不是财政的包袱,而是社会、经济效益兼备的事业,利在当代,益及后代。在许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城市,由文化遗产带动的相关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详细

方法论:关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价值观:当前要探寻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点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成败关键在于决策。作为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的决策者,各地方政府领导要本着对历史、对城市、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组织开展对所在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和调查,明确城市未来发展的定位,合理设计城市传统历史区域和新兴现代区域,制定符合科学发展的城市发展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详细

  虽然现在很多地方的名人故居被发现了,但当地地方政府没有及时公布,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此外,名人故居保护还存在很多难题。历史的名人可能有很多故居,该怎么保护需要区别对待。涉及当代名人的故居,怎么界定,谁来界定,这是一个难题,文化保护工作还有很多更细的工作需要做。 详细

 

  小编结语:文物易碎是块宝;文化易失丢不了
 

康有为故居引委员关注 文物到底该如何保护?

  行政手段:各地方政府领导要本着对历史、对城市、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组织开展对所在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和调查,明确城市未来发展的定位,合理设计城市传统历史区域和新兴现代区域,制定符合科学发展的城市发展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立法手段:宋新潮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当今的社会条件与文物保护法出台时早已不同,很多现实中的难题将通过法律的修订寻求解决。比如业界呼吁已久的建设开发项目文物部门审批前置的问题。尽管目前的法律里有相关规定,但执行情况并不乐观。因此,本次法律修订不仅要考虑法条本身的修改,还要保障执行。

  社会手段: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要警惕急功近利的心态

  3月7日,全国政协文艺界别联组讨论会间隙,冯双白蹲着与靳尚谊、赵汝蘅热烈讨论。“我对政府工作报告最深刻的印象,并不在于GDP增长了多少,而在于政府对文化的认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需要尊重文化自身规律,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一定要警惕急功近利的心态!”详细

 

新闻图表:他山之石,国外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希腊   1834年,希腊有了第一部保护古迹的法律。这是国际上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国家立法。
法国   《1840年,法国公布了首批保护建筑567栋,1887年通过了第一部历史建筑保护法,首次规定了保护文物建筑是公共事业,政府应该干预。
俄罗斯   俄罗斯圣彼得堡法律规定,涅瓦大街的建筑不准拆。尽管内部可以进行现代化装修,但外观不许作一丝一毫改变。
国际 宪章和建议   20世纪60-70年代,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保护文物古迹及其环境的高潮,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国际组织在此期间通过了一系列宪章和建议,确定保护的原则,推广先进方法,协调各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的主要文件有《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1964年5月,简称《威尼斯宪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年11月,巴黎)、《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1976年11月,简称《内罗毕建议》)、《保护历史城镇和地区的国际宪章》(1987年10月,简称《华盛顿宪章》)、《关于真实性的奈良文件》(1984年,奈良)。
《威尼斯宪章》   《威尼斯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连同《奈良文件》阐述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原则和方法,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1)真实性原则。要保存历史遗留的原物,修复要以历史真实性和可靠文献为依据,对遗址保护其完整性,用正确的方式清理开放。(2)可识别的原则。修补要整体和谐又要有所区别,不可以假乱真。(3)要保护文物古迹在各个时期的叠加物,它们都保存着历史的痕迹,保存了历史的信息。(4)完整性原则。连同环境一体保护,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它所处的环境,除非有特殊的情况,一般不得迁移。这些原则和方法已成为世界的共识,对我国也基本适用。

《内罗毕宪章》

《华盛顿宪章》

  《内罗毕建议》和《华盛顿宪章》是针对历史地段保护的,它们的制定有其历史背景。在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复苏时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需要大规模地建设住宅,当时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区,拓宽马路,盖起新楼房。但是不久人们发现,这样做的结果是建筑改善了,历史环境却被破坏了,城镇的历史联系被割断,特色在消失。人们意识到,除了保护文物建筑之外,还应保存一些成片的历史街区,保留城镇的历史记忆,保持城镇历史的连续性。在历史街区内,单看这里的每栋建筑,其价值可能尚不足以作为文物加以保护,但它们加在一起形成的整体面貌却能反映出城镇历史风貌的特点,从而使价值得到了升华,所以有保护的必要。
历史地段保护

  历史地段保护更关心的是外部的环境,强调保护延续这里人的生活。所以,关于保护的原则和方法,文件强调要鼓励居民积极参与;要精心建设和改善地段内的基础设施,改善居民住房条件,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要控制汽车交通,在城市中拓宽汽车干道时,不得穿越历史地段;要有计划的建设停车场,并注意不得破坏历史建筑和其周边环境;在历史地段安排新建筑的功能要各个符合传统的特色,不否定建造现代建筑,但新的建筑在布局、体量、尺度、色彩等方面要与传统特色相协调。

   
 

编辑制作:韩 波

专题编号:2012-03-73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