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直面民意关切,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一回应,作出了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庄严承诺。
在河北省唐山市唐海县曾家湾二村,77岁的农场退休工人张焕泽感受到了这份庄严承诺背后的浓浓暖意。
“我老伴不是农场职工,一辈子务农没有收入,没想到快80岁了竟然也和我一样领起了‘工资’,每个月有155元钱,政府给我们农民的保障越来越多了。”张焕泽边说边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红色邮政存折。
记者了解到,张焕泽老伴、78岁的霍素英每月领取的正是我国自2009年开始试点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央财政按人头每人补贴55元,加上唐海县财政配套,今年当地人均标准达到了每月155元。
翻开今年的财政预算报告,一项项民生承诺,细化为一个个鼓舞人心的数字。这些数字是政府为今年民生投入设立的硬指标,不断增加的“真金白银”表明了政府兑现民生承诺的坚定决心。
——教育:今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超过2万亿元,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
——医疗: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安排2035.05亿元,增长16.4%,新农合和城镇基本医保补助增加到每人每年240元。
——社保和就业:中央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5750.73亿元,增长21.9%。从7月1日起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安居:中央住房保障支出安排2117.55亿元,增长23.1%。在做好未完工保障性安居项目建设的同时,新开工建设700万套以上,缓解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农民工住房困难问题。
——文化:中央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安排493.84亿元,增长18.7%。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继续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今年我们将集中财力办好几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事。”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日前表示,今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就达到13848亿元,比上年增长19.8%;用在农业水利、公共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方面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支出安排合计15124亿元;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大部分也将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国家财政“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了老百姓看得见的实惠。记者在唐海县采访了解到,由于当地财政补贴力度大,今年当地农民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已经达到了310元,不仅如此政府还通过购买服务为农民引入商业医疗保险,不仅让农民看小病无忧,大病也能看得起。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民的医疗保障力度,大大减轻了我们的看病负担。”唐海县唐海镇柳树庄农民赵俊萍近期正在镇卫生院接受动态心电图北京远程会诊。她告诉记者,如今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越来越好,在这里看病方便,好像自己家一样亲切。
不过,谈到自己最关切的问题,年近50岁的赵俊萍坦言,孩子的学费仍是家里最大的负担。她和丈夫一年种田加上打工共收入3万多元,老大马上要上大学,学费和生活费一年至少要2万元,老二才上小学。赵俊萍希望,国家加大教育投入能切实减轻农民子弟的上学负担,“将来自己哪怕是卖房子借钱也要供孩子上完大学”。她说。
新华社北京3月24日电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