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名未成年患者持刀砍死一名27岁实习医生。随后,在某网站一项6161人参与的调查里,4018人对此表示高兴。专家称,医患矛盾有政府指导的失误,有社会诚信的下降等因素。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表示,媒体要反思,在报道当中用吸引人眼球的方式是在鼓励仇恨(3月27日央视网)。
这样的调查结果,远远超过了笔者的心理预期,带给笔者的震惊程度,甚至超过了第一时间看到这起杀医案时的反应。我们到底怎么了?一个年轻的生命残杀了另外一个同样年轻的生命,有什么值得“高兴”的?难道仅仅因为对医院和医生的不满,我们就可以让这位凶手成为自己的“代言人”,去医院连砍带杀,替自己“报仇”吗?
这些网友的冷血和冷酷,足以引起我们的警醒。对无辜受害人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实际上也就是对持刀行凶者的一种鼓励和怂恿,这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理性和善良的人面对血案所应有的态度。更加严重的问题是,这样的“高兴”,只会让人沉浸于一种“大仇得报”式的心理快感中,只会进一步渲染仇恨,只会让本就紧张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却丝毫无益于问题的最终解决。
面对惨案,我们应该多些反思少些仇恨。具体到这起惨案,医院和医护人员应该反思的是:面对患者前来求医,医护人员在要求他去另外的医院治疗的时候,是否向患者作了清楚的解释,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取得了患者的信任?对于患者和网友来说,我们可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必须坚持依法依规的原则。本着理性客观的态度,自己心怀仇恨,然后去挑动别人的仇恨,只会产生“冤冤相报”的恶果,只会让更多医护人员和患者陷入这种互相猜忌,互不信任,互相伤害的境地。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