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海之滨,驻守着一支水下劲旅。他们常年与水中的鱼儿为伴,和海底的泥沙为伍,他们的名字叫“潜水兵”。都说,宁上山,莫下海。然而,他们却说:“我们的水下生活其实也很有趣。”
近日,笔者走进东海舰队某工程船大队潜水分队,有幸目睹了潜水兵的“趣味铁人三项赛”,近距离触碰到了潜水兵的水下生活。
铜鞋赛走,走出一副好身板
这天下午,潜水分队门口画上了一条白色起跑线。只听哨声一响,但见加油声不绝于耳,却看不见运动员飞奔的身影。原来,每名参赛队员的脚上都套着一双铜质的潜水鞋。
拉拉队员何琼琼告诉笔者:“可别小看这双铜鞋,每只重达8公斤,光是鞋带就有手指般粗,穿它走路,对人的体力和耐力是双重考验。” 看着队员拖着“灌了铅”的身子向终点“挪”动,中队教导员王建新说,潜水员在海底,因为有潜水衣的浮力作用,全凭着铜鞋才能行走自如,可穿着它上了岸,腿脚就不听使唤了。
四级军士长高瑞生毫无悬念第一个闯过了终点。这个水下作业超过700个小时的“水下勇士”气喘吁吁地告诉笔者:“水下绝活都是从陆上硬功练起,穿铜鞋走路最能锻炼潜水兵的腿部肌肉,练出一身好身板是担负潜水任务的前提。”
后面赶上来的分队长朱雷刚刚冲过终点,挪着双腿和笔者打招呼说,人们都知道潜水员在水下时身上要绑压载铅块,却不知道这铜鞋也是压载的一部分。因此,说起铜鞋,潜水兵是又爱又恨。
铅块赛爬,水下作业更灵敏
穿铜鞋赛走别具一格,背着铅块赛爬更具特色。笔者在小推车比赛场上看到,6名队员两人一组,一名趴在地上用手臂支撑着身体行走,另一名在身后拉着双脚配合。
工程潜水中队中队长潘国圣告诉笔者,这项比赛是根据潜水员在水下作业的实际情况演变而来。由于东海海域水质混浊,潜水员在水下执行任务时目不能视,主要靠手脚并用在水下摸索前行。潜水员水下作业时间越长,对上肢力量的要求就越高。
笔者发现,为了增加比赛的难度,每个参赛队员都要背上20多公斤重的压载铅块。这样一来,比赛刚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副分队长中尉张伟膀大腰圆,平时就是分队执行任务的急先锋,更是这项赛事夺冠的热门人选。为了夺冠,他一早就进入备战,一得空就钻进健身房做力量练习。开始的100米,三组队员还齐头并进,不分伯仲。一过200米标志线,平时训练最刻苦的张伟就立马显现了出来,一马当先冲过了终点。
张伟陆地上背铅块爬得快,水下自有一副好身手。一次,部队驻地附近一个水库的阀门打不开,当时恰逢春灌,周围的数百亩庄稼都得靠这水库来灌溉。张伟下水后,发现是块巨石挡在了出水口上。如果调来专业工程机械,至少得3天时间,肯定会耽误春灌。就在大家焦急万分时,张伟通过水下通讯器向岸上请示:“我试试,看能不能把石头挪开。”围观的群众都为张伟捏着汗。不到10分钟,水面便翻起了大朵大朵的水泡,不远处水流从灌溉渠喷流而下。后来经估算,这块巨石足有半吨重。从此,张伟就获得了“水下项羽”的美誉。
脸盆赛憋气,特殊情境助求生
第三项赛事是憋气。潜水员一字排开,一声令下“开始”,只见30多个脑袋齐刷刷地扎进了脸盆里。
分队长朱雷在讲到这项赛事的初衷时说,潜水员在水下作业时,什么危险情况都可能遇到。分队曾经有一名潜水员在氧气管发生弯折停止供氧的情况下,硬是憋着气排除了险情,恢复了氧气管供氧。从那以后,分队就把肺活量作为分队每年的训练重点。
教导员王建新说:“虽说这脸盆憋气,对提高肺活量作用有限,但通过这个有趣的比赛形式,能够很好地提高大家刻苦训练、突破极限的热情。当然,提高肺活量关键还在于平时日积月累的体能训练。”
潜水员平时使用的氧气瓶,新兵可以使用40分钟,可同样氧气接到训练有素的老兵嘴上却可以用将近1个小时。这都是因为经过长期的训练后,老兵在水下心理稳定,呼吸均匀平稳,特别是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处理时,老兵和新兵的用氧量对比更加明显。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