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日,山东青岛政府启动了耗资40亿元的“增绿行动”,要将这海滨城市打造成森林城市,第一个月便种下了180万棵树,引起争议。很多百姓抱怨这面子工程劳民伤财,有的在网上称新任市长是“种树狂人”。(4月18日《中国青年报》)
实事求是的说,不管青岛耗费40亿元巨资种树,目的是不是为了打造森林城市,为领导干部政绩服务。但是,在实际结果上是在补历史欠账,是在偿还城市绿化的欠账。城市大面积种树,直接提升了城市的绿化面积,有利于净化城市空气,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从这个角度说,青岛投入巨资种树,本身并非是一件坏事,相反是一件大好事。
但是,就是政府做的这么一件好事,却引发了市民热议和公众的强烈质疑,似乎很不可思议,难决策者难以想象。在笔者看来,其实公众质疑的并不是政府耗费巨资种树的本身,而是不满政府出台种树决策的不透明,没有向公众征求意见的决策程序。说白了,质疑无关种树,只关决策程序。
从宏观角度说,抛去工程腐败因素,城市大规模种树显然有益于每一位市民,让每一位市民受益,至少可以让市民能够呼吸更多的空气。但是,从微观角度说,大规模种树在无形之中可能侵犯了纳税人个体的利益或者是生活方式,一些老百姓不愿意看见有树木的地方种上了树,生活习惯遭到无情的破坏。关键是这一切涉及民众利益的决策,政府从来没有征询过他们的意见,使得种树的场所和规模不和他们的意愿,所以才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
事实上在很多地方政府及其领导干部眼中,始终错误的认为涉及民众利益的决策只是那些直接涉及民众经济利益和费用支出的决策项目,比如水电费涨价之类,至于像有关开间涉及环保问题的工程项目等与民众没有直接、明显交集的决策项目,以及这种看上去不损害纳税人权益的决策项目,就不属于涉及民众利益的决策项目,可以不听取民众意见,政府内部就能依法决策,推动实施。
可以说青岛民众质疑40亿元种树,是一记警钟,实质上是对政府决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倒逼政府决策必须走透明化道路,要将民众的意见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标准,要让政府的决策符合绝大多数纳税人的意愿,而不是让政府自认为是有益于人民而无人民参与制定的决策失去了民意基础。尤其是直接或间接涉及到民众利益的决策和有益于纳税人利益但是要耗费纳税人巨额税收的决策,在政府作出决策之前,必须征询民意,征求民众的意见,听取纳税人的想法,综合各方利益,科学决策,再也不能延续少数领导干部拍脑袋决策的老路。(张立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