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上午,随着俄方苏哈诺夫海军少将宣布演习正式开始,中方丁一平海军中将下达演练任务,代号为“海上联合-2012”的中俄海上联合军演正式在中国青岛附近黄海海域拉开帷幕。这是中俄两国海军首次进行海上联合军演,也是继2005年中俄举行“和平使命-2005”联合军演后,两国海军之间规模最大、参演舰艇和飞机数量最多、参演课目与内容最齐全的一次联合军事演习。
此次海上联合军演意义重大
此次联合军演的重大意义体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巩固和发展了中俄两国之间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多年来,两国经历了众多风风雨雨;近年来更在越来越多的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上达成了相同或相似的看法,彼此在应对国际问题和双边问题上,配合默契、相互支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加深了友谊。这次海上联合军演的成功举办,就是在这方面的又一个重要体现。
其次,增强并加深了中俄两军的战略互信,大幅提高两军的协作水平。中俄两军自2003年首次举行“合作-2003”联合军演后,又实施过多次和平使命系列的联合军演,近年来演习课目和内涵继续呈加大、加深的趋势,两国军队通过各类演习正不断检验和提升共同应对新威胁、新挑战的能力。
再次,进一步加强了两国海军务实性合作。
“和平使命-2005”联合军演并非纯粹的海上联合军演,它涉及陆、海、空三军,且以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为主旨;而此次“海上联合-2012”则要求两国海军通过多门类的演习,全面提升维护亚太地区海洋权益和应对传统威胁的能力,更有效地促进和维护本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演习规模和丰富课目成亮点
这次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的最大亮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中俄双方海军参演的舰艇和飞机种类与数量为历届最多、战技术性能也较强。
此次演习,双方参演舰艇总数达25艘、固定翼飞机13架、舰载直升机9架。其中,俄太平洋舰队派出7艘舰船,包括太平洋舰队旗舰“瓦良格”号导弹巡洋舰、3艘大型反潜舰(含4架舰载直升机),以及2艘拖船和1艘油轮。
中方参演舰艇共计18艘,其中包括5艘导弹驱逐舰、5艘导弹护卫舰、2艘常规潜艇、4艘新型导弹快艇、“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和“洪泽湖”号综合补给舰。中国海军航空兵派出13架飞机和5架舰载直升机参演。参演的中方官兵共计4000多名,其中包括来自海军特种部队的特战队员。
二是这次演习的课目内容更加完善与丰富。
此次演习课目名称为:“海上联合防御与保交作战”,突出反映“海上联合防御”和“海上联合保交”两部分内容。其中,“海上联合防御”重点涉及海上联合防空、联合反潜及对海搜索攻击;“海上联合保交”主要侧重海上补给、解救被劫持船舶和联合搜救等。
通俗地说,2005年的海上联合军演主要针对反恐和打击海盗等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威胁;而这次中俄海上联合军演则更关注传统海上军事演习项目与内容。
三是中俄两国海军将在演习“对抗”中,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最终将取得1+1>2的效果。
俄罗斯海军前身——苏联海军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之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海军实力明显减弱,但一些大型战舰等武器系统依然具备较强的作战能力。例如,此次参演的“瓦良格”号导弹巡洋舰和3艘“无畏”级大型反潜舰,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战力较强、吨位较大、武器数量最庞杂的大型战舰。
中国海军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作战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是,任何一支军队都难免会存在一些缺陷。此次中俄两国海军之间的实兵演习是一次检验能力和水平的好机会。毫不夸张地说,对中俄双方来讲,这次演习既是一次绝好的练兵机会,也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彼此将达到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
中俄两军合作将会更加深入
这次中俄联合海上军演传达出一些重要信息:
第一,此次军演并非像有些国家想象的那样:是针对近期我国周边一些国家与其他大国频繁举行各种大小规模联合演习的“直接回应”或“展示肌肉”。
事实上,此次联合军演的时间安排是去年8月总参谋长陈炳德访俄时,与俄联邦武装力量总参谋长马卡罗夫大将共同商定的。
第二,此次联合军演的课目中,“海上联合防御”将是整个演习的重点课目,而海上联合反潜、海上联合防空又将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美国加紧战略东移的步伐,其海军航空母舰和核潜艇的60%已转移到西太平洋地区,因此未来该地区的海上安全形势将更加复杂。这也将是中俄双方面临的共同威胁与难题。此外,随着“空海一体战”逐渐由概念向战法转变,增强海上防空能力和彼此间的联合防空能力,自然成为此次演习中两国海军演练的重点。
第三,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将会常态化、深入化。
正如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钱利华所说,中俄海上联合军演将会成为常态化合作形式。下一步,中俄双方还将继续通过多边和双边渠道,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与协调,全面探讨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等深化务实安全合作的具体举措。(李杰)
相关专题:中俄黄海联合军演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