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唐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说明会答记者问摘要
一、目前,环渤海地区的大连长兴岛开发区、天津滨海新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都在竞相发展,特别是河北省提出举全省之力打造曹妃甸和沧州渤海新区两个重要增长极,请问,曹妃甸将采取什么样的举措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陈学军:竞争对于我们来说,既是压力,更是动力。当前,曹妃甸面临的京津冀区域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北省举全省之力打造曹妃甸新区重要增长极等一系列重大机遇,再加上多年来开发建设的基础,都为我们率先崛起增添了充足的底气。特别是今年年初召开的河北省曹妃甸现场办公会,对曹妃甸的开发建设给予了空前的重视和支持,为实现曹妃甸更好更快更大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按照省市部署要求,我们在深入调研、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做出了深入实施“6677”战略(打好六大攻坚战、做大六大宗商品交易、发挥七大优势、做强七大园区)、深化“四项改革”(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融资体系改革、深化招商方式改革、深化投资机制改革)、推进“五项创新”(加快推进审批制度创新、加快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加快推进用人机制创新、加快推进激励约束机制创新、加快推进城市管理机制创新)的安排部署。这也是指导曹妃甸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行动纲领。我相信,有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有全区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实施好这些战略,发挥好曹妃甸的基础优势和发展潜能,在短期内打破僵局、实现更大发展。
二、刚才您提到港口是曹妃甸的最大优势,请问跟国内其他港口相比曹妃甸港的优势是什么?在未来发展中将如何发挥这一优势?
陈学军:刚才,我也简单介绍了一下港口的优势。这个港最大的优势就是有深36米的深槽和天然航道,不需开挖港池和航道,建港成本不高;不冻不淤,全年可正常通航。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就提到:“兹拟建筑不封冻之深水大港于直隶湾中。”这是最好的例证。同时,经过近年来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唐山港已经一跃成为河北第一大港,2011年吞吐量突破3亿吨,其中曹妃甸港区完成1.7亿吨。预计今年,曹妃甸港区吞吐能力将达到3亿吨,吞吐量将突破2亿吨。这种速度和规模在建港史上是不多见的。
关于发挥深水大港优势问题,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从扩张规模总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突出完善功能和提升效益,推动港口、物流联动发展,推动曹妃甸港由集疏大港向综合贸易大港转变。这里我简单说明一下,从全球港口发展历程看,无商不活,无贸不富,而曹妃甸港目前是集疏运输大港,没有贸易功能,1.75亿吨的吞吐量大多是“过路财神”。未来,我们将依托深水大港优势,充分利用好省给予的四年税收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快上一批港口物流项目,做大煤炭、木材、钢材、矿石、可再生资源和燃气六大宗商品交易,逐步形成具有曹妃甸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港口物流服务体系,建立服务京津冀、辐射东北亚的能源、原材料物流中心,成为我国北方地区国际性大宗港口商品贸易中心,大幅度提升港口附加值,推动曹妃甸港由集疏大港转变成综合贸易大港。我认为,这也是实现曹妃甸迅速崛起、成为全省第一经济增长极的有效一招。
三、据了解,近期一些大项目落户曹妃甸,请详细谈谈目前全区项目建设情况。就吸引企业落户而言,各地都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曹妃甸新区将如何应对?
陈学军:近期,在省、市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曹妃甸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方面,中石化曹妃甸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申请报告已正式通过专家评审;首钢二期项目产品和工装配置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近期可上报国家发改委;日产100万吨大型海水淡化项目洽谈取得实质性进展,预计下半年开工建设,输水工程拟于近期上报国家发改委;华润二期2×1000MW发电机组项目已进入国家能源局项目审批程序;马自达自动变速箱项目近期将签约。同时,综合保税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有望年内获得国家批复;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已入围初选名单,正在积极争取。招商引资工作方面,先后成功举办了北京推介合作会、现代物流产业投资环境推介会等大型招商活动,新加坡胜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化学园区公共工程等42个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达440亿元;与中国电子集团、浙江物产金属集团、中国化工集团等一批大企业达成项目合作意向,项目总投资达500多亿元。此外,在今年的香港贸易洽谈会上,成举办了曹妃甸新区•香港金融界新闻界合作说明会,北控大型海水淡化、香港霍氏集团集成建筑等5个产业及合作项目顺利签约,曹妃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的确,现在各地区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项目的竞争、招商引资的竞争。就曹妃甸来说,上级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自身巨大的组合优势,都是吸引企业投资的重要筹码。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一是调整招商引资策略,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抓,在着力引进一批顶天立地的大项目的同时,加快引进一批铺天盖地的中小项目,特别是能够迅速投产、形成税源的港口物流项目,尽快把曹妃甸的人气和财气聚集起来。二是健全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奖惩机制,设立专门奖励基金,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招商的积极性,全力营造全员招商的浓厚氛围。三是突出产业园区招商主体地位,明晰人财物、责权利,由以前新区招商局一家招商变为与7个园区共同招商。其中,招商局负责国内外重点区域的招商,各个园区根据自己的产业定位开展产业招商。这样,由一个压力变为8个压力,由一个积极性变为8个积极性,从而形成多个战场抓项目,多个战场抓招商,多个战场有收获的良性格局。四是积极创优发展软环境,以“优化发展环境年”、“解放思想、创先争优”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营造“亲商、兴商、安商、富商”的发展环境。尤其是在吸收和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实施好新出台的“十项”审批制度和一系列产业发展及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并通过各种途径,把曹妃甸的投资优势和发展潜力宣传出去,使曹妃甸真正成为各界投资者热切向往的创业热土。
四、当前,曹妃甸产业聚集的速度不断加快,对城市服务功能配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陈学军:城市与产业发展、人口聚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未来的曹妃甸不可能全部都是工业厂房,而应该是一个产城融合、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新型城市。因此,在工作中,我们不断强化未来的曹妃甸是一个新型城市的观念,按照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思路,以临港商务区为中心,以各产业园区生活服务区为基点,全面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这里边,当前最重要的一项举措就是加速聚集人口。由于生活设施不配套,职工都是坐通勤车往返于唐山、唐海甚至北京等地,不仅加大了企业成本,也影响了曹妃甸的人气。为此,我们决定通过低价售房的方式吸引人口、留住人才。目前,临港商务区已建成的100万平米住房正在以成本价向新区干部职工出售;今明两年再分别建设100万平米住宅,形成7万人口的容纳能力,达到中等县城水平,进而带动城市功能提升。
再有就是完善城市功能。统筹推进临港商务区的医疗、教育、住房及交通客运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引进金融服务、大型商场、中高档星级酒店等商业形态,建设一批标志性街区,努力为项目落地、人口聚集提供齐全的城市功能支撑。今年共安排公共服务配套工程69项,总投资204亿元,其中,综合服务区幼儿园预计7月份投入使用,小学9月份达到入学条件,曹妃甸医院10月份达到就诊水平;工业区至唐山、唐海、南堡、生态城等四条外部公交线路和50辆出租车,将于4月底全部开通运营;家乐福、龙悦、红星美凯龙等大型商场已达成入区经营意向,6月份将陆续开业;中行、建行、农行、工行等股份制银行已入区办公,城市金融功能更加完善。
同时,我们把改善环境作为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吸引力的重要举措。研究制定城市环境提升方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目前,重点道路绿化及企业、单位内部环境提升工作正在积极推进,纳潮河两岸城市功能照明和景观亮化正在加紧升级;专门成立了新区绿委会和爱卫会,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力争7月底前整体环境得到全面提升。
通过这三项措施,力争尽快形成人口聚集、城市建设和三产服务业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进而为产业聚集、项目落地提供可靠支撑和保障。
五、目前,渤海海域承受着比较大的环境压力,溢油、污染物排放等环境事件时有发生。而曹妃甸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来看,钢铁、石化、电力等重化工产业占了很大比重,请问将如何解决环境保护的问题?
陈学军:环境保护是个大问题,但对于曹妃甸来说不是问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大钢铁、大化工、大港口、大电力这些产业发展的背后,有一条主线引导着曹妃甸的规划、建设、招商引资和产业布局,这条主线就是循环经济。
在曹妃甸开发建设之初,国家就把曹妃甸工业区列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在此基础上,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结合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港口及临港产业发展需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经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反复研究、多次论证、充实完善,编制出台了《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在这个总体规划的指引下,曹妃甸建立了高标准的绿色产业准入制度,对不遵循循环经济理念、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项目,即使投资再大、利润再高,也不允许落地。大家有时间可以去首钢京唐钢铁公司了解一下,他们的循环经济生产流程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为了充分发挥辖区广阔湿地的“绿肺”功能,我们本着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全面加强湿地保护工作。特别是唐海湿地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并没有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已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开发利用和恢复保护的典型湿地示范区,为建设绿色港口、绿色产业、绿色城市提供了优越条件。大家在会议结束后可以切身感受一下。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