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之路:绝不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上海的转型升级排在全国五大城市之首,”近期,中国社科院在一个主题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论坛上作如此论断。
巨变缘何而生?
源于黄浦江畔的重大战略决策。在世博会闭幕后的第八天,上海市委九届十三次全会召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正式确立。这既是源于对中央“四个率先”要求的积极实践,也是基于对自身发展阶段的深刻认识。“必须坚持把中央精神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实际紧密结合,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上海市委强调。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肖林清楚地记得,早在2007年年中,当全国经济还一片过热时,上海的出口和投资等先行指标出现下滑。依赖要素投入的传统发展模式,开始显露越来越多的约束性。虽然底子很好、惯性尚存,但上海已下定决心不走老路。一个标志性的例证是,在应对金融危机最关键的2009年,上海GDP增速从之前连续十余年领先全国,回落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即便如此,上海仍坚持五年淘汰落后产能千亿元以上。
上海市委、市政府郑重提出: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绝不能以积累社会矛盾为代价,绝不能以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快速发展!为此,上海毅然选择减少对投资、房地产、重化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
位于上海松江的一家电脑代工企业,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笔记本制造基地,“高新但不高端”,效益一般。近两年来,上海通过政策引导和提高能效、环保标准等措施,推动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外转移。2011年,这家企业将制造部分外迁,产值虽下降了,但一个云计算部门产生的税收就有5亿元。
这,不过是上海在减少“四个依赖”中实现质量增长的缩影。
发展的目的为了人,发展的过程也必须依靠人。从“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到“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上海在科学发展中始终注意塑造人的精神面貌,把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文化转型融为一体,为转型发展提供宝贵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环境支撑。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说,服务业的发展不像制造业依赖于土地、资金等要素投入,更多地与制度和环境相关。更优的营商环境、社会环境,正助力上海向“服务经济”转型。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