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清洁工、建筑工、快递员,今后可以理直气壮地向单位索要高温费了,有《劳动合同条例》为你们“撑腰”!昨日,《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修订草案)》递交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记者获悉,向高温作业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被正式纳入《条例(修订草案)》,安排员工高温下露天工作,或者是工作场所降温未达标,用人单位必须发放高温费。
现状 每人每月200元,并非强制
据悉,去年6月底,我省上调了高温津贴,从事室外及高温作业人员每人每月200元,对非高温作业,不再设高温津贴标准,可通过开展集体协商等方式,合理确定津贴标准。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人根本拿不到这笔钱,尤其是那些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清洁工、建筑工、送水送气工,甚至不知道高温费是什么。记者了解到,高温费的多少,跟单位效益的好坏直接挂钩。
“高温费遭遇执行难,难就难在这一政策只是‘指导性’而非‘强制性’。”省人社厅有关人士表示,尽管有条文明确规定,但从更多意义上来看,规定更明显的是为企业提供一种参考和借鉴。由于该项规定并不是强制性规定,因此各个企业执行情况也参差不齐,尤其在一些私营企业,甚至可以说给劳动者支付高温费与否,完全寄托在企业主的良心上。
在很多人看来,高温津贴只是一种单位福利,而福利的好坏由单位经济效益、领导价值取向等因素决定。不少职工对高温津贴为何物一点儿不清楚,即便知道有高温津贴,也不敢向所在单位要,生怕得罪了老板而被炒鱿鱼。
即便想索要高温费,可是又投诉无门,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不受理员工的此类举报投诉,因为这种指导性文件没有处罚的依据。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地出台高温费文件的依据,是《防暑降温措施暂行条例》。这是国内唯一一部“高温保障”法规,于1960年7月1日制定的。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可操作性差,该暂行条例已名存实亡。“必须为高温立法。”近10年来,这样的呼声没有间断过。
新规 两种情况 必须发放高温费
昨日审议的《条例(修订草案)》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露天工作,或者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到国家规定标准以下的,应当采取防暑降温措施,并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用人单位支付的高温津贴不得低于省人民政府或者省有关部门规定的标准。”
这就意味着,高温津贴不再是一项福利,而是一种对高温下劳动者的一种补偿,是强制性的规定。
那么,高温天气的标准是什么?工作场所降温到什么程度才算达标?对此,《关于进一步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1 ]141号)有明确规定,高温天气是日最高温度达到35℃,在这种天气下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在完善防暑措施的同时,应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
建议 “不发高温费,应予以处罚”
记者翻阅《条例(修订草案)》发现,关于高温费这一条款,并未明确违规后承担的法律责任。“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责任机制作为监督,高温费仍是镜中花、水中月。”有的委员建议,可作一些处罚性规定,让那些不愿支付高温费的单位承担一定的违法成本。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