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海洋绘
5月20日傍晚,河南郑州,一辆满员公交车在中州大道民航路站停靠。乘车人围拢过去,挤了半天好几人还是没能上车。公交车后面,有一辆后视镜系着绿丝带的轿车,司机反复问:“去北环路索凌路,谁搭顺风车,不要钱!”站台上多是沉默。有3个女孩叽喳讨论,最终还是决定这车不能坐。
近日,郑州市出租车起步价上调至8元。300多位爱心车主坚持的“爱心顺风车”活动再一次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活动开展已有大半年,来自市民的不信任,一直没有很大改观。
在郑州,爱心车活动由来已久。2010年6月,郑州近万辆出租车、私家车、公交车在后视镜上缠绕绿丝带,免费送高考考生。2011年10月,叶占通和几位朋友一起,组建起“爱心顺风车车主群”,凝聚了很多爱心车主,开展免费搭乘。
叶占通说,“爱心顺风车车主群”遇到最大的问题是别人的不信任。多次碰壁之后,一些人选择了离开,目前全郑州进行免费搭乘的爱心车主,大约有300人。“面对不断有人退出,我也比较着急、无奈。”
爱心车主“斌哥”说,遭遇冷脸是常事。人们不理你倒还好,有时候干脆说,走吧走吧,别在这儿骗了。
另一位车主“赫天行健”讲:一次晚上大雨,看到一位女士在雨里,我让她上车。她反问:去哪?我不愿让她多淋雨,说你先上车再说!结果她上车看我一个人,还没坐稳就冒着雨跑了。然后我尴尬半天……
“斌哥”介绍说,经过一段时期摸索,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些习惯做法。比如,主要在高峰期、天气恶劣时搭乘,尽量不和出租车形成竞争。不仅统一使用“绿丝带”,更统一发放标志牌,以示规范。目前,他们所面临最大的问题,还是爱心车主们的助人热情屡屡碰壁。在一家当地网站上,记者注意到,即便在一篇介绍“爱心车主”的文章后面,仍有超过20%的人,点击了“不信任”的选项。由此可见,爱心顺风车想获得社会广泛认可,还任重道远。
碰撞
冷遇折射社会信任缺乏
我理解司机助人热情,我也喜欢帮助别人,但是下班有个空车要载我,我肯定不坐。这不是我对他冷漠的问题。在火车站等地方,不是也经常听到“不要相信陌生人”之类的提醒广播吗?轻信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这种风险我承担不起。
网友 苹果格格
免费搭乘可从熟人做起
如果是街坊邻里之间、单位同事之间相互帮助、免费搭乘,就可以避免不信任造成的尴尬。熟人之间好沟通,有些问题可以提前说清楚,这样好事也可以做得长远。这样做起来形成美誉,在陌生人之间推行,阻力就会少些。
人民网网友 莫津津
自发组织难免鱼龙混杂
要全面去看问题,不能只鼓励热情。免费顺风车乐于助人值得称赞,可是谁又能保证不会有别有用心的人混进来,或是冒充?要知道这是自发的,缺乏规范的,怕的不是一万,是万一。我还想提醒,一些车主不要盯着女孩子拉,要找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网友 必杀武功
让制度为“顺风”保驾护航
仅靠市民自发组织,“爱心顺风车”还难以做大,要让其奔行得更“顺风”,还需在制度上“给力”。可以考虑由交管部门牵头,成立一个“免费顺风车”车主协会之类的组织,并通过部门官网公示“免费顺风车”的相关信息。另外,也要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出台相关法规,支持“免费顺风车”项目成为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使“免费顺风车”项目公益化、常态化。
网友周明欣
【当事者说】
戒心需要一点一滴消融
我觉得化解市民的戒备心理,最好办法就是踏实做事,慢慢去赢得认可,做多了自然就赢得信任了。希望借助媒体宣传,让顺风车的承诺、宗旨、标示等被更多人熟知。不信任的根源是不了解。点滴做实事,终会被了解。
郑州爱心车主 董战胜
我们的选择我们会坚持
爱心帮助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结识了新朋友、也认识了老邻居。这是我们选择的生活方式,我们会坚持下去。我现在每天来回平均拉10人,一年就能拉3000多人。现在城市拥堵,打车难,如果全市10%的私家车这样做,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会改善很多。作为自发组织,我们也努力使自己更规范,形成品牌,赢得信任。相信顺风车前景美好。
活动创始人 叶占通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