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乡镇文化站站长曾用一把伞形象地说明着他的文化站工作:文化馆的“硬件”犹如伞的手柄主干,好的硬件才能撑开一把大大的伞;一支支通过文化站培养扶持活跃在乡镇农村的文艺团体犹如一根根伞骨;伞面下就是老百姓。伞越大,伞骨越细密,就会有更多的人享受到文化惠民带来的美好生活。
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加大投入、科学规划、精心组织,采取市、区(县)两级财力配套比例的办法,投入4800多万元,陆续在涉农区市县的乡镇新建了74个综合文化站,实现了115个乡镇“一乡一站”的建设目标,比文化部“十一五”期间提出的“一乡一站”的规划提前一年完成任务,为乡镇居民们构建起一座座可以悠闲安然共享文化的乐园。
舍得投入超前规划把阵地建好
记者走进我市先进文化站、普湾新区三十里堡街道文化站时,站长包额尔敦正在指挥着他的鼓乐队排练。这位憨厚的蒙古汉子一说起文化站的家底和他组织的活动,立刻变得滔滔不绝起来:“我们文化活动中心有5000平方米,各级政府累计投资了1900多万元,还配齐了各种文体活动器材。”包额尔敦扳着手指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现在有女子鼓乐团、彩车队、夕阳红演唱团、京剧演出团、乡音艺术团等特色文化队伍18个,活跃在村村屯屯、田间地头,在市、区组织的百花节、国际啤酒节、国际服装节等大型节庆活动中展示着现代新型农民的风采。
每次赴乡镇采访,记者都会忍不住赞叹乡镇文化站的高规格、高标准。宽敞明亮的活动室里,各文化站培育起来的文艺团队正自得其乐地活动着;书香满屋的图书室里,周围的大人孩子正埋首静读。市文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按文化部以及辽宁省文化厅的要求,乡镇文化站的达标面积应该在300平方米,但我市结合自身的实际,超前长远地规划,规定全市每个新建的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都不低于500平方米,内部还设有多功能活动厅、图书阅览室等,文化站门前有5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广场。
在建设乡镇文化站时,市文广局和市财政局还联合实施了“和谐乡风”文化推进计划,累计为30多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11个村文化活动室配套内部设施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用于购买电脑、电视、音响、图书和桌椅板凳等开展文化活动的必需设备。
制度化规范化把阵地守好
在乡镇广袤的土地上,综合文化站不仅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也成为当地文化建设的阵地。“要想守好阵地,就必须将乡镇文化站制度化、规范化。”市文广局负责人说,乡镇文化站建好后,我市制定出台了《大连市乡镇文化站管理细则》,对如何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作用、如何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等都有详细的量化考评规定,并对全市100多名乡镇文化站长进行了业务知识培训。
在守好阵地的过程中,大连市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使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浸透着浓厚文化气息的庄河栗子房综合文化站是庄河市率先建起的文化站,每个前来参观的客人都会忍不住被文化站墙上的色彩明快、造型夸张的农民画吸引,驻足品味。经过这几年的倾力打造,栗子房的农民画已经成为大连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其领军人物还登上了《China Daily》。在栗子房综合文化站的带动下,周边又涌现出吴炉镇、王家镇等乡镇综合文化站的高标准文化站建设典型,用文化活动各异、布局合理的格局构架起当地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
有了乡镇文化站为依托,文化惠民的和风让村级文化生活也变得生机盎然,一座座洋溢着浓厚乡土韵味的农家文化大院激活着文化生活的“神经末梢”。在瓦房店罗沟村罗上沟屯文化大院里,经常是一到晚上,村子里的男女老少就围拢到文化大院里,有的扭秧歌,有的排练二人转。到了夏天,大院里热热闹闹的乘凉晚会更是聚拢了全村人,有时是村文艺骨干自导自演的节目,有时是镇文化站的送戏下乡,吹拉弹唱各展技艺。
多姿多彩各具品相把阵地用足
乡镇文化站吸引着方圆数里的群众前来参与丰富多彩文化活动,让文化惠民的种子由此撒向更深远的土地,多姿多彩、各具品相的文化活动竞相绽放在大连的海岛、山区和平原。
在长海县文化站,记者看到一份2011年文化活动的汇总:渔家风情迎春会、“三八”妇女节专场、长海县首届“钓鱼岛”杯渔家歌手大赛、市群众文化特色文艺展演“长海专场”文艺演出等多达上百项活动演出从年初排到了年尾。
今年春节,当各级文化部门忙着送戏下乡时,旅顺剧场里却出现了相反的一幕:由三涧堡街道的9支农民文化义工组成的特色文艺团队,将自编自导自演的歌伴舞、天津快板、花板舞、现代舞、表演唱等节目送进了城,让剧场里的600多市民看得是津津有味,现场掌声、笑声不断。
把乡镇文化站看做是传播先进文化、切实保障乡镇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实现文化惠民的阵地,一直是大连市各级文化部门把阵地用足的指导方针。市文广局负责人说,有了过硬的硬件,软件就成为把阵地用足的关键,他们的经验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发挥培训、辅导、展览、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的功能;二是广泛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三是大力培育地方文化品牌。
由大连市群众文艺工作者精心编排独创的“乡风之舞”迄今已经开展两年多,通过对涉农区市县的基层文艺骨干“接力式”的培训,将融健身、舞蹈、传承为一体的辽南《腰铃秧歌》、《朝鲜舞》、花鼓灯《大兰花舞》、《霸王鞭》、《胶州秧歌》、《东北秧歌》传播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在区市县的各大节庆舞台上,在乡镇文化站组织的活动中,到处都可以看到普通乡镇居民翩翩起舞的身影。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