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普湾新区三十里堡文化站,站长包额尔敦这几天正忙着指挥着他的鼓乐队排练。除了鼓乐团,这个文化站还有京剧演出团、乡音艺术团等18个特色文化队伍,他们不仅活跃在村村屯屯、田间地头,还是市、区组织的百花节、国际啤酒节、国际服装节等大型节庆活动上的常客。
72岁的王大妈天天往文化站跑。“文化活动乐子多,我们经常编排一些节目,为群众表演。现在生活好了,大家都想把精神文化生活搞得更丰富一些,家门口看表演,大人小孩都开心!”
文化如春雨,润人细无声。诚信、助人、见义勇为、文明守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以舞台艺术的形式浸润到人们的心里。唱歌跳舞的多了,喝酒赌博的少了;友爱互助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全省农村一片欢乐和谐。
有文化支撑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在网上图书馆上网冲浪,在农家书屋品鉴文化,在专业舞台上展示百姓自己的才艺……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从单向的“送”演变成精彩的文化互动,我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无缝对接”农村百姓生活。
难怪王大妈说,这些让咱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有盼头,咱农村的文化生活也很精彩。
村里人享受“升级版”的文化服务
像三十里堡一样,如今我省821个乡镇的文化站,每天都组织和开展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或排练鼓乐,或扭起二人转……一台台大戏,一个个演出,让村里人的日子告别了“单调”。
“十五”初期,我省在全国率先探索乡镇综合文化设施建设的模式,省、市、县三级投入资金1.2亿元,建成181个建筑面积600至800平方米,具有综合性、示范性和导向性的乡镇文化中心。2011年,全省累计新建乡镇文化中心和综合文化站821个。2008年起,我省投入2100万元,按每站5万元标准,为4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置音响、投影仪、大屏幕、DVD、图书及阅读设备。
分布在全省各乡镇的文化站不只是建设规格、标准让城里人都感到惊讶,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更是办得有声有色、各具特色。
2009年“振兴之歌”群众歌咏活动,全省成立数百支农民合唱队伍;2010年“红诗辽宁”群众诗歌咏诵活动,全省近千万农民群众参与;2011年我省在北京天桥剧场举办“大地情深———辽宁省群众文化专场晚会”,数十名农民群众登上了首都舞台。
我省为“草根”搭建的舞台很大:鞍山的“钢城之春”秧歌赛会、锦州的国际民间文化节、营口的“中国营口望儿山母亲节”、朝阳的“凌河之夏”艺术节等等,无不让最基层的广大群众尽情挥洒着文化的激情。
群众成为文化主角,需要有人去帮助他们提升这个能力。面向农村开展“文艺进基层,辅导面对面”活动。3年来,我省发动各级文联和艺术家协会组织,在全省农村建立文艺基地40余个,组织艺术家深入基地开展活动数百场,指导农村文艺骨干1300余名。
几年来,相继实施了群众文化培训“火种”工程和“百馆千站”培训工程,使数千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乡土艺术家从中受益。他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满怀激情地回归基层去辐射和带动身边的群众,“火种”迅速“燎原”。
大力实施文化品牌带动战略,花大力气培植地方特色民族文化,把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扶”起来,我省让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民间文化“火”起来。
2009年起,我省根据民间手工艺发展实际情况,成立了25个民间艺术家工作室,重点扶持剪纸、刺绣、泥塑、面塑、雕塑等民间艺人,有效提升了辽宁民间工艺品知名度,促进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辽宁模式”给农民最需要的文化
5月,调兵山市晓南镇项荒地村,村民们正为春耕备耕而忙碌着。
“看看‘宝盒子’咋说的,今年种点啥更好?”在这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村,村民们已习惯在家里用机顶盒看电视长知识、学农技。
从2008年10月起,我省把老百姓最想看、最爱看的文化信息,通过电视机这一最普及、最便捷的方式,送到千家万户,给广大农民送去实实在在的文化共享。
当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通过电视终端连上那些偏僻乡村的农户,农民摁一下遥控器就能学栽种、养殖技术,农家子弟坐在炕头就能收看到北京四中名师的课程辅导。
与国内其他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进方式相比,我省这种送文化的方式因其强烈的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烙印,因其花费少、见效快、覆盖面广、后续维护简便,存量资源得到高效整合的优势,成为这个全国性工程在各地推广的一个新样本。
“辽宁模式”,由此叫响。
就是这个“辽宁模式”,创造了仅用1年时间,共享工程就推广使用到1.1万个行政村、6万个自然村(屯)、100万户农村家庭的纪录,而投入仅为5000万元。目前,全省建成点播服务点6万多个,覆盖所有的行政村和自然村,推广点播用户275万户,节省资金3亿元,提前3年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学科技难、获取信息难、找市场难,这些困扰农民多年的问题,在我省广大农村俨然已成为“过去时”。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也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而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
农村看电影难在我省已不复存在。2011年,全省农村放映电影突破15万场,观众突破2300万人次。即使在最偏远的山村,村民们每月也能看一次电影。
目前,我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网络已经形成,拥有一家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数字节目卫星接收站3个、数字电影流动放映队1122支,放映范围覆盖全省14个地市、77个涉农县区的所有行政村。
我省提前1年完成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不仅让精彩纷呈的广播电视节目丰富了偏远山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了广大农民群众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窗口。目前,全省共有15座市级以上广播电视台、49座县级广播电视台,现有广播节目98套、电视节目99套;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59%和98.64%,有线电视用户1000万户。
而我省村村都有的农家书屋也让越来越多的村民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2008年,我省全面启动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先后投资2.3亿元,在2010年底完成所有建设任务,提前5年实现中央提出的“村村都有农家书屋”的工作目标,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农家书屋11762个,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及部分涉农社区,惠及2000余万农民群众。
在我省,文化已经成为农民生活的一部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快乐和幸福,他们在享受文化的同时,也找到了自我展示的机会。他们发自内心地支持和参与,这也是我省农村文化活动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