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今日就中国林业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进展等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在此间指出,1992年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林业的财政支持力度,累计投入近万亿元人民币,启动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坚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印红介绍中国林业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进展等情况时指出,全面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保障。
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大背景下,中国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全国森林面积由1992年的1.34亿公顷增加到目前的1.95亿公顷,净增近62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3.92%增加到20.36%,净增6.44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由101亿立方米增加到137亿立方米,净增36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万公顷,居世界首位;总碳储量78.11亿吨,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达10万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沙化面积由上世纪末的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下降到目前的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国际重要湿地数量达41处,约50%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林业系统建设管理了占全国80%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23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77%,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
印红称,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为推进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经济、社会作用。
1992年以来,中国林业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松香、人造板、木质竹藤家具、木地板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森林生态旅游、木本粮油等产业快速发展。1993年至2011年间,中国林业产业总产值共计15.3万亿元人民币,林业年总产值从1993年的99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83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同期,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由75亿美元增加到1160亿美元,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大国。林业产业每年创造4500多万就业岗位,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37.5%。林业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印红表示,深化林业改革,为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机制。
截止2011年,已将1.78亿公顷、97.8%的集体林地承包到农户,森林保险、抵押贷款、公益林补偿等配套改革不断完善,实现了“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改革目标,使4亿多农民直接参与森林培育并从中受益。同时,积极探索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创新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与吸引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
印红还指出,实施林业对外开放战略,为全球林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1992年以来,中国林业认真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湿地公约》、《CITES公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推进《适用于所有类型森林不具法律约束力的文书》(简称《国际森林文书》的实施,与世界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对外签署了74个双边政府间和部门间协议,并与相关国家共同发起创建了2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即:国际竹藤组织和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中国林业国际合作格局。
印红强调,中国林业发展仍面临着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增长需求不适应,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脆弱,主要林产品供需矛盾突出等巨大挑战。“今天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贫困、水资源、可再生能源等,都与林业紧密相关。”
印红提到,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林业的多功能作用和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整体发挥提供了独特的机会。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增强发展林业的政治意愿、增加投资、创新政策和市场措施,充分释放林业对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针对中国林业未来发展展望,印红表示,力争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全国53万平方公里可治理沙化土地的一半以上得到治理;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1700万公顷,使9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和所有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新增自然湿地保护面积360万公顷,使自然湿地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届时,中国的生态状况将得到明显改善。(据中国网文字直播整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