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石家庄6月7日电 当前,正值2012年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关键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7日举行的“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上透露,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为680万人,总数比去年增加20万人。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如何?一直存在的就业难如何解决?记者就此采访了人社部负责人和相关专家。
经济趋紧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
信长星透露,目前,经济下行对就业的影响在部分地区已有所显现。东部沿海部分企业用人需求有所下降,招聘规模缩减。人力资源市场一线观察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招聘毕业生的企业同比下降12.3%,二季度企业招工趋于谨慎。
记者调研发现,1至4月,东部地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趋缓,占全国的比例也有所下降,而计划招聘毕业生的企业也有所下降。
信长星指出,结构性矛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难题。一方面,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适应,部分工科类专业、技术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文科类专业、部分师范类专业供过于求。另一方面,知识能力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部分毕业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且就业期望与现实也有一些差距。
从整个就业市场来看,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而近年来每年城镇的新增岗位只有1200万个。
“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以3%的速度增长,年均规模达到700万人。面对这样的劳动力供需结构,大学生就业压力将加大。
从全球范围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劳工组织连续发布报告指出,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15岁至24岁青年人的就业形势都十分严峻。
实名制监测有望全面铺开
信长星说,人社部近年来始终将继续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当前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人社部与其他部门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进一步畅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城乡基层、中西部就业的渠道,完善相关政策,使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同时,国家已开始试点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实行实名制管理,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动态跟踪,及时向他们提供相关就业信息服务。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实名制信息监测将对2012届应届毕业生全面展开。
总体看,国家出台的政策和帮扶措施不可谓不多,但不少大学生却有自己的想法。毕业于某师范大学的张永健即是其中之一。
“我不是不想去基层,那里很缺教师。”去年毕业的张永健说,“但相比大城市,在基层我总感觉未来前途不明朗。”
张永健的心思代表了很多大学生的择业观。他告诉记者,自己并不在乎起薪是多少,但很看重未来的发展。
“而且,同样教10年书,在北京工作的可能有房有车,还有机会深造,而在乡镇就难说了。”他说。
破题治标更需治本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认为,张永健的例子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反映了我国人才流动机制不畅所造成的后果——宁可暂时不就业也要留在“北上广”。
“大学生愿意去国家机关、大国企,是因为它们有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待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分析说,“我国要缩小行业间、城乡间的差距,缩小收入、待遇、保障上的差距,否则人才很难自由流动。”
郑功成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在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现在制造业占的比重还是很大,服务业占比较小,压缩了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根据人社部统计,201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21万人。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34.8%,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9.5%,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35.7%。
周天勇说,第三产业最能吸纳就业,而扶持第三产业需要工商、税务、财政等多个部门共同努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指出,我们的教育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而企业用人则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自然导致了很多大学生难就业。
截至2011年末,全国技能劳动者需求缺口达到640万人。
“面对这一结构性矛盾,国家就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技术类院校,加强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周天勇说,“同时,给学习技术的学生更宽松的环境,比如给予他们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
郑功成指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已经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做好的事情,需要政府从顶层设计入手,打破部委藩篱,出台配套政策,才能治标治本。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