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现场 记者 张远 摄
图为出土的漆盾。 记者 张远 摄
6月9日是第七个世界文化遗产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了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成果,秦兵马俑军阵排列、兵马俑的彩绘保护、遭遇水淹火烧破坏的年代顺序等谜团,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逐步揭开了神秘面纱。
2009年6月13日,秦兵马俑一号坑在沉寂了20多年后,开始了第三次考古发掘,发掘区域200平方米。
“秦兵马俑之父”、秦兵马俑博物馆前馆长袁仲一告诉中新社记者,一号坑考古发掘主要是补充原来没有发现的东西,并印证以往的推测。此次发掘成果之一是印证了对秦兵马俑军阵的排列:“以前推测兵马俑是大型军阵,军队的两边有翼卫,防止敌人从两边偷袭。现在通过发掘可以发现,其中有一列是面朝北,证实原来的推测是正确的,大型军队两侧有翼卫的存在。”
他还透露,根据现有的资料,秦兵马俑一、二、三号坑出土的陶俑最高2米,最矮1.75米,生动反映了秦代士兵的军旅生活。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许卫红表示,自2009年至今一号坑已发现102件陶俑和纺织品、车马器等遗物遗迹,其中一件皮质漆盾、三件笼箙均为秦兵马俑坑的首次发现。她指出,两辆战车配备三件笼箙,无盖,内装有铜箭头,属于战车上的一种配置。夹苎胎,其中之一的织物经检测为蚕丝皱纱,是关中地区少见纺织材料,漆膜下高含量磷的漆灰,称灰糙工艺,这些材料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俑坑考古信息内容。
针对公众对彩绘陶俑的种种期待,许卫红说,其实是一个误区:“所有的秦俑都是有彩绘的,保护技术的发展,才能决定彩绘保有的面积多少,出现色彩斑斓的兵马俑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与前两次发掘的区域相比,正在进行的第三次考古发掘,有火烧、水淹、钩斫的痕迹。许卫红推测,按照时间顺序,应该是水淹在先,其次人工破坏,最后遭遇火烧。根据一号坑隔墙的地基下沉情况来分析,原来3.5米的隔墙只剩下1.7米,说明曾经有过严重水涝。
据悉,下一步发掘将自西向东逐步延伸,把一号坑北侧贯通起来。发掘全部结束后,将对一号坑有一个全面了解。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