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师动员
初夏时节,高原戈壁,绿意初泛。群山之间,一声“点火”,大地震撼,神剑飞天,光耀雪山!这是第二炮兵“常规导弹第一旅”成功发射的第114枚导弹。
作为我军第一支常规导弹部队,组建短短19年来,他们驱车仗剑,用一百多次惊天巨响昭示世人——这支由党中央、中央军委直接掌握使用的“杀手锏”部队,剑随令出,迅即能战!“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近日,记者走进这支神秘之旅,探访它是如何借助信息化,打造“百发百中信息化导弹劲旅”的。
官兵人手一台“笔记本”
走进新营区,记者发现,这个旅的官兵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局域网线进班入排,这在全军也不多见。
发射二营指挥所里,正在进行指挥联调训练,参谋坐在电脑前忙碌地收发各种作战文书,输入瞄准数据、天气情况、诸元参数,一份火力打击计划很快生成……键盘啪啪直响,营指挥所接到命令:立刻派遣2套发射单元赴某地占领阵地。看到显示屏上的新指令,营长、教导员稳坐电脑前,轻敲键盘,综合运用各种战场数据和决策辅助系统,一套新的作战方案立即生成。点击鼠标,作战命令悄然传到终端。导弹发射车快速启动,加油车、维修车、医疗保障车紧随其后紧急转进。不久,电脑显示,发射单元已占领阵地。“实施火力打击计划!”一声令下,指挥车的屏幕上开始显示两套发射单元的操作进程。随着一枚枚导弹腾空而起,“作战任务”圆满完成。
几年前,对于眼前这一幕,旅长谈卫红只在脑子里推演过。现在利用旅里建成的信息化作战指挥模拟网络,他们已经可以在网上“驰骋战场”。
发射一营二级军士长周文芳,在营里工作了17年,伴随并见证了这个旅的成长变迁。他告诉记者,以前他们是学“三路”——油路、气路、电路,现在是学“三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十多年前,一旦有发射任务,他肩扛手搬,满身是汗;如今,他只用敲击键盘,高效自如……
小周质朴的话语折射出部队建设的巨大变化:导弹装备集成化、操作系统简便化、指挥流程信息化,从“百人一杆枪”到“几人一发弹”,信息化让官兵手中的“长剑”更快更准。
头脑也要迈出机械化的“屋子”
当然,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该旅也有过深刻教训。
数年前,该旅着眼于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求,打破原有指挥模式,将通信分队从保障位置推向指挥前沿,并通过技术革新,在旅指挥车内增加通信保障模块,引进了新型通信设备。
然而,当这些“新宝贝”首次用于复杂电磁环境演练时,还是遭遇了一次难堪:当演练正处于“白热化”时,因为不熟悉作战地域周边的电磁环境,通信指挥信号被地方气象雷达干扰,该旅指挥所通信突然“卡壳”,操作号手误以为遭“蓝军”袭击,几名通信尖兵手忙脚乱一阵之后仍无计可施,只能开启备份通信。当获悉真相时,通信中断已达数分钟之久。
谈及“走麦城”的经历,旅领导深有感触:“决不能双脚踏进了信息化的大门,头脑还关在机械化的屋子里,否则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只是一句口号!”
为此,旅党委大胆进行“颠覆性训练”,着眼于未来信息化战争对战斗力的要求,确立了“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全面过硬的信息化导弹劲旅”的新目标。
为解决信息化条件下通信保障难题,该旅通过技术革新,在旅指挥车内增加通信保障模块,梳理出无线通信抗干扰综合组网运用、微波通信抗干扰等5类27种新战法。不断升级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指挥平台,形成作战指挥、阵地信息、武器装备等12个数据库,被总部确定为全军第一家综合集成建设试点单位。
他们紧盯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样式,针对部队武器装备转型快、集成程度高的实际,自行研制了多种型号导弹的指挥、发射、测试模拟训练系统,采用先进的数控和电子技术,集故障设置、功能教学、全程监控等12种功能于一体,达到网络对抗、毁伤评估等效果。此举大幅缩短了战斗力生成周期,按规程,某型导弹列装到形成战斗力需要半年时间,而该旅只用一个月就达到了实战要求。
为解决多单元、多波次导弹火力打击的精确指挥控制问题,他们研制出一体化指挥系统,实现各作战要素的信息共享和旅、营、架三级指挥控制无缝链接,在第二炮兵率先实现导弹旅指挥控制信息化。
“信息化”大大提高了战斗力。曾多次参加实弹发射的营长李振宇告诉记者,过去组织诸元校核,需要3-4人携装备及数据到发射现场保障,通常要花一小时,现在通过指挥网,只需一名作战参谋在旅指挥车上输入数据即可完成,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过去用语音方式向发射营下达命令,需要5-6分钟,现在用数字和代码指挥,只需选择相应对象和代码,轻点鼠标,就可同时向所有发射营下达命令,整个过程只需几秒钟……官兵们对信息化装备驾轻就熟。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