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16日电 18时07分,神舟九号飞船发射进入30分钟准备。
此刻,通过巨幅液晶显示屏,千里之外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雄伟的发射塔架拥抱着神舟九号和长征二号船箭组合体,在落日余晖的映射下熠熠生辉。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交会对接任务,是中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是实现中国载人航天跨越发展的关键之战,对于突破和掌握交会对接关键技术,确保工程后续任务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由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女航天员刘洋组成的神舟九号飞船飞行乘组计划在轨飞行10余天,计划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两次交会对接,第一次为自动交会对接,第二次由航天员手动控制完成。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的飞行控制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无人到载人、从出舱行走到自动交会对接的一个又一个跨越。
“15分钟准备!”
大屏幕上,完成了飞天准备的景海鹏、刘旺、刘洋3位航天员,身着航天服,手持飞行手册,静静地躺在返回舱内。景海鹏背后靠右的方向,一个红底黄字的“福”字,格外醒目。
2011年11月,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太空之舞,开启了中国航天史上的新旅程。时至今日,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神舟九号带着新使命——在浩瀚太空与天宫一号完成手控交会对接,壮美启程!
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国载人航天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5分钟准备!”
3位航天员再次检查调整束缚带,关闭面窗,镇定地等待飞天时刻的到来。
“……5、4、3、2、1。”随着调度清晰有力的倒计时口令,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点火!”
一股橘红色的火焰从长征二号F型遥九火箭底部猛地喷射出来,托举着神舟九号飞船飞向茫茫太空。飞控大厅内,巨大的LED显示屏瞬间被红黄色的烟雾填满,一束炫目的金色火光划破蓝色天幕……
“火箭飞行正常!”“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潮水般的数据源源不断涌向飞控中心。
飞控大厅里,100多台电脑终端整齐排成5个阵列。各系统工作人员紧张地注视着屏幕,他们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也有朝气勃勃的年轻人。
在第3排,第2次受命担任总调度的乔宗涛显得格外淡定,这个今年刚满30岁的年轻人双眼紧盯着屏幕上关于火箭位置、速度、姿态等参数的变化……清晰、洪亮、果断的口令声,不时在飞控大厅回响。
“逃逸塔分离!”
这意味着火箭和飞船越过了最为危险的上升段前两分钟。坐在总调度身边的北京飞行控制中心总工程师童斌深深呼了一口气——尽管没有用到,但他们仍然做了多套应急救生方案。
“整流罩分离!”
此刻,火箭已经飞出稠密的大气层,神舟九号飞船进入太空……
船箭分离。随后,大厅里传来航天员景海鹏洪亮的声音:“神舟九号报告,仪表显示船箭分离,完毕!”
飞船太阳能帆板缓缓展开!
3位航天员表情沉稳。景海鹏报告声再次响起:“飞船座舱大气环境正常,飞船工况正常,乘组感觉良好!”
这时,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景海鹏与左侧的刘洋击掌相庆,大厅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此刻,坐在总调度身旁的测控通信指挥部指挥长、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主任陈宏敏,仍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大屏幕,他清楚地知道,测控神舟的大幕才刚刚拉开。
载人交会对接绝不是载人飞行和无人交会对接的简单叠加,任务的难度和风险要比历次载人飞行都大得多,而北京飞控中心发出的每一条指令、接收的每一组数据、作出的每一项决策,都事关神舟九号的每一根“神经”,事关航天员的生命安危。
遥远的太空飞行中,这只是一个开始。
抬头望去,飞控大厅大屏幕上,神舟九号伸展着蓝色的翅膀,载着3位航天员,在深邃的太空中延伸梦想……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