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国资委近日发布2011年度央企对外捐赠情况,总共有108家央企去年发生对外捐赠支出,累计捐赠总额为37.7亿元。然而,30多亿元的捐款却并没换来公众的好评,本是“好事”却因为央企这样特殊企业身份而遭受诸多质疑:央企捐赠的依据是什么?捐赠行为应该由谁说了算?
37.7亿元多了还是少了?
根据国资委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央企37.7亿元的捐款中,中海油以7.3389亿元高居榜首,神华集团、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中国石化则紧随其后。
公益性捐赠20.09亿元,占53.28%;救济性捐赠12.48亿元,占33.09%;其他捐赠5.13亿元,占13.63%。在公益性捐赠中,向教科文卫体事业捐赠4.79亿元;救济性捐赠中,向受灾地区捐赠1.74亿元,定点扶贫及捐助捐赠10.73亿元。
而网友对37.7亿元的捐赠似乎也不太买账,有不少网民指出,“央企是在用全民的钱挣自己的面子”、“与央企所挣利润相比,三十几亿元的捐赠是少之又少,没什么值得炫耀的。”
捐了,惹质疑;不捐,受非议;捐少了,被说为富不仁;捐多了,又被说行业垄断创造高利润。央企在舆论场中陷入了一个尴尬的怪圈。
央企捐赠让公众难认可
中国石化捐助世锦赛3357多万元;南方电网捐助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4073万元……一些央企热衷于做善事并到处炫耀,捐赠去向也并非完全的慈善。虽然每逢大灾大难,一些央企总是充当捐赠的主力军。但是,仔细查看一些央企捐赠资金的流向不难发现,央企捐款过程中大量存在捐赠方针不清晰,捐赠形式单一,捐赠领域狭窄,决策过程不透明,随意性强等弊端。
有些央企也抱怨政府摊派性捐赠的要求。一位央企工作人员解释,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对外都说是“自愿性捐赠”,实际上就是摊派性捐赠。至于个中原因,一方面,缘于地方政府官员好大喜功的政绩追求;另一方面则是政府滥用行政权力筹集经费,甚至用这些“善款”中饱私囊、挥霍浪费。“遇到这种摊派性捐赠,尤其是权力‘索捐’时,我们也没有‘反抗’的能力和资本。”
尽管如此,央企捐赠实在难以让公众认可,人们不禁要问:“央企捐赠的依据究竟是什么?”
“一般不应提倡企业的一般性捐赠行为,但有自然灾害等突发性情况时,央企的捐赠还是应该提倡的。”知名财经评论员余丰慧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国企捐款的性质界定以及实际管理能力饱受质疑,大部分由央企捐赠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普遍存在没有专职人员的问题。公家的钱没有专职人员管,很容易把慈善变成拉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杨团也对央企捐赠提出质疑。实际上,由于制度不完善,一些央企捐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并不罕见。
无论捐赠的用意多么美好,也掩盖不了其程序上的不正当性。余丰慧认为,从理论上讲,央企没有任何权力处置属于全民所有的经营成果。
应以多缴红利代替捐赠
其实,早在2009年底,国资委就曾发布《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对外捐赠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央企捐赠不规范、暗箱操作等问题进行了规制。
然而,这仅仅是通知,还有待于完善。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主任丁茂战表示,央企捐赠在很多细节性问题上并没有具体的规范。比如,捐赠应该由谁来决定、受捐对象如何界定、捐赠的使用如何监督管理、捐赠的效果如何等,在很多细节性上,央企捐赠依旧问题不少,而改变这些问题不仅需要立法,也需要通过国企改革来规范。
此外,在央企每年应该捐多少这个问题上,余丰慧提出了不同意见。“与其关注央企捐多少,不如把关注的目光落在央企的利润分红上。”央企利润越来越高,上缴红利数额却难尽人意。余丰慧认为,央企上缴的红利至少应该占其净利润的30%左右,远超现在一些专家呼吁的净利润的15%。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高明华也认为,既然央企收益属于全民,因此理论上应该全部上缴国库,即上缴国家财政,通过国家财政来满足全民的整体利益,使全民在财政公共支出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余丰慧建议,既然央企的捐赠行为不好规范,倒不如多上缴红利,除央企对突发性灾害的捐赠外,一般性用于满足全民整体利益的支出也可在上缴的红利中扣除。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