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我们错了。”国际权威财经杂志《财富》开篇坦承。
时间回溯到1995年6月26日,当期美国《财富》杂志出版,封面报道的题目是“香港之死”,作者路易斯·克拉尔用“玩完了”判定这座城市的未来。
然而,12年后,香港回归10周年,同一本杂志,出现了本文开头的字样:另一位撰稿人,在题为《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里表示,1995年的“预言”完全错误。新的预测是,“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将会持续繁荣。
时至今日,又一个5年过去了。几天之后香港就将迎来回归15周年。东方明珠栉风沐雨,活力之都光彩夺目。回到祖国怀抱15年的香港,再次聚集全世界的目光。
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国两制”下原有经济、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不变的香港,更是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市民拥有更多权利和自由的香港。
15年,香港活力不减、更上层楼
香港国际机场,一架架飞机腾空而起、呼啸而降。今天,香港机场仍是全球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青衣岛9号货柜码头,一只只集装箱堆叠码放,吊机起起落落。今天,香港仍是世界一流的集装箱港。
在香港特区政府新总部大楼里,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接受采访时用“充满希望、充满骄傲”来评价香港15年来的发展。
2011年,香港连续第18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第二次以满分荣登全球最具竞争力经济体榜首;在世界银行对183个经济体营商环境的排名中位居第二;标准普尔信贷评级达到最高3A级,从1997年到现在连升三级……
然而,一路走来,并非坦途。
回归伊始,亚洲金融危机汹汹袭来,国际资本炒家纷纷涌入,恒生指数一年间狂跌1万余点。在中央政府的强力支持下,特区政府动用外汇储备,抗击金融炒家,坚持联系汇率、货币自由兑换和资金自由进出的基本制度不变。1998年8月28日,终在恒指期货收盘钟声响起那一刻,宣告获胜。扬言“港府必败”的金融炒家被击退,香港金融制度保持稳定。
历史常会重演,但过程与结局却截然不同。香港中联办主任彭清华回忆,回归10年之后,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然而此时的香港,已从被狙击对象变身为国际资金的避风港。美国时代杂志创立新名词Nylonkong,以代表纽约、伦敦、香港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回归10年,香港比肩纽约、伦敦,成为国际社会认可的又一大金融中心。
一组数字见证了香港经济的发展。
香港交易所,一个个身着红马甲的交易员在电脑前聚精会神。“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愈加巩固。”香港交易所内地业务发展部主管杨秋梅说:香港证券市场市值从1997年的4.3万亿港元,攀升到2012年4月的20.2万亿港元;首次公开集资额(IPO),从2009年起连续三年全球第一,过去10年一直位列全球五大交易所。
“1997年,香港的人均GDP是2.7万美元,2011年这个数字跃升至3.4万美元。从2004年到2011年间,香港经济增速达到5.0%,是同期其他发达经济体的两倍。”说起这组数据,曾荫权的话语中蕴藏着欣喜。
在人均GDP持续提高的同时,香港的失业率一路走低。曾荫权介绍,香港失业率从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时最惨痛的8.7%,降至目前的3.4%,“几乎实现了全民就业”。
2011年,国家出台“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将“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独立成章,并表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增强金融中心的全球影响力。
这在曾荫权看来,是“对香港极大的重视和鼓励”。他说,专章凸显了中央对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大力支持,为香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香港可在“一国两制”下,配合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自行订定自身的发展方向、政策和措施,从而赢得未来。
15年,香港特区的“变与不变”
浅水湾海滩,陈女士经营着一家小商店。阳光很好,游客不少,生意红火。当记者问起回归15年来的变化时,她有些疑惑:“没什么呀,还是那样啊。”
对于陈女士以及无数香港人而言,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同。
某种意义上,香港的确没有“变”。汽车行驶仍然右舵左行;法官依旧黑袍假发;兰桂坊霓虹闪烁,游人纷至沓来;铜锣湾人流如织,消费市场火爆;跑马地灯火通明,宝马良驹激战……
今天,对于踌躇满志的创业者而言,香港依然有着不可抵抗的吸引力。除了16.5%的利得税外,这里再没有任何税种。同时,政府的廉洁指数与办事高效一直被举世公认。连续18年给予香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称号的美国传统基金会这样评价香港:一个没有贸易障碍的免税港,政府在经济方面干预很少……一个积极不干预的自由市场。
香港回归祖国15年来,中央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香港保持了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全国人大常委范徐丽泰见证过去15年香港历程,最大感受是:“一国两制”在实行过程中不受任何干扰,香港仍保持着文明、自由、法治的传统。
但15年来,香港又的确发生着数之不尽的“变化”:
一些回归前选择离开的香港人有了返乡的打算,1997年前赴加拿大的20万移民中,已有1/3选择了回港工作。
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人数由800人增至1200人,不少于150名的选举委员会委员可联合提名行政长官候选人。
立法会议席总数由60席增至70席。这意味着,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更大可能,而这样的改变在港英政府时期根本无从谈起。
2011年8月,香港中环添马舰,以“门常开、地常绿、天复蓝、民永系”为理念设计的特区政府新总部大楼耸立。这是一个象征,香港开埠100多年从未有过的政府总部,从此以崭新的姿态进入人们的生活,由港人当家作主的政府价值观念在变,施政理念在变,为官风格也在变。
民生之变同样真切。曾荫权介绍,目前特区政府23%的开支用于教育,是投入比例最高的领域;5年来医疗开支增加了40%,社会福利工作开支增加28%。他说:“这些都是很大的数目,但我们从来没有自满,感觉仍要继续做。”此外,最低工资、关爱基金、就业交通补贴、长者乘车优惠等民生措施密集出台。
香港的未来蓝图上,一条清晰的蓝线跨越海洋,直抵香港岛,那是港珠澳大桥。而在地面上,一条26公里长的动脉正在伸展。未来,作为国家高速铁路网的最南端,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将接上整个国家的铁路网络,大大缩短香港与珠江三角洲之间的旅行时间。
“香港到广州只需48分钟,将来你可以早上坐火车到西九龙喝个茶,晚上回家,非常方便。”香港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郑汝嬅笑言,香港市民以后可以到广州上班,比起从很远的地方赶到中环上班,说不定还要更快些。
15年,“一国两制”赢得广泛认同
徐扬生,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15年前,他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一定要赶在香港回归前回来任教。“我就是要亲眼见证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这个机会一辈子难得。”
15年,徐扬生亲历香港的发展变迁,也感受着香港与祖国的日益亲密,从体育比赛中的国歌嘹亮到举国之殇中香港市民的踊跃捐赠、香港义工的默默奉献。
特区候任行政长官梁振英回忆,1988年他作为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多次“落区”听意见。在九龙公共屋邨,老街坊们盯着34岁的梁振英问:“不用多讲,你只回答我一个问题,1997年7月1日我下楼买第一份早餐,用什么钞票?”
梁振英告诉他们,港币会继续流通。
“年轻人,日本打香港的时候你没出生,1949年的时候你也没出生。告诉你,政权一换,第一个事情就是换钞票。”一些老人这样说。
梁振英试图向街坊们解释,中国银行(香港)会发行港币。
但无人相信。
后来,梁振英保留了一张回归前由中国银行(香港)发行的百元港币。今天,港元与人民币汇率保持各自独立,这已成为“一国两制”这一伟大创举的重要体现。在梁振英看来,这个小故事足以说明“一国两制”的创造性与可行性。
从1997年回归时的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到2001年接任政务司司长,再到2005年在第二任行政长官补选中当选,并于2007年当选第三任行政长官至今……15年来,曾荫权和广大香港市民一道行走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征程中。
这位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系着招牌式的蝶形领结,用带粤语口音的普通话娓娓道来,回顾香港回归祖国十五载岁月的变迁。他坚定地说:“‘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毋庸置疑。”
“‘一国两制’已深入人心,爱国爱港成为社会主流价值,香港同胞的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日益增强,对国家和香港的前景充满信心。”彭清华说,回顾香港回归15年走过的历程,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15年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巨大成功的15年,是两地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两地同胞交往不断加深的15年,是创造崭新历史的15年。
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香港与内地在投资贸易、金融合作、区域发展、人员往来以及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联系更加密切;香港的对外交流空间进一步拓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得繁盛。”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主题曲中的这段歌词,提到了“路径”,对香港来说,就似梁振英所说: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一国两制”——“一国”,让香港有强力的支持;“两制”,让香港保有更多的活力和特色。
紫荆花风中争胜十五载,花瓣开得繁盛。未来,狮子山下的传奇故事将续写精彩。
- "一街两制"见证衰落 百年中英街期盼转型"中兴"
- 香港15年·人物故事 “跳水女皇”伏明霞的香江故事
- 香港15年·人物故事:回归娃娃:15年“我的故事”
- 香港15年·人物故事:回归夜 特区区旗在他手中升起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