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青岛7月16日电(记者 张旭东 罗沙 刘奕湛) 承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16日上午抵达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这标志着中国7000米级载人深潜海试圆满结束,“蛟龙号”历时10年研制与海试后转入应用阶段。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说,此次海试共完成了6次下潜,下潜深度分别为6671米、6965米、6963米、7020米、7062米和7035米,每次下潜都按预定计划和任务开展,海试团队安全、圆满、超额完成了海试预定的全部实验任务和目标。
海试现场副总指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副总设计师崔维成介绍,此次海试对潜水器本体系统、水面支持和母船系统共313项功能、性能、指标和作业内容进行了逐一验证,“蛟龙号”安全性得到确认,各项功能和性能都已实现,潜器研制任务圆满完成。
“潜水器本体共有241个考核项目,其中绝大部分都达到了满分,只有少部分项目是90分以上,低于90分的只有两项。一项是坐底航行,得了84分;另一小项是可卸压载系统的排水问题。”崔维成说。
“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的7062米下潜深度是世界同类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崔维成表示,不仅深度刷新了世界纪录,连续5次7000米级深潜同样为国际深潜树立了标杆。
“此前,同类潜水器对最大深度只冲击一次,排除故障后不再进行试验。我们是遇到问题排除,解决后再试,确保每个指标都达标,为业务化应用做好最为充分的准备。”他说。
7000米级海试中,潜航员和下潜的科学家发现,马里亚纳海沟不仅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而且海底地质结构复杂。“第一次下潜时,我们发现7000米海底特别贫瘠,跟沙漠一样。但随后几次下潜中,我们发现了11种新物种,海底地质结构也很多样,有些如沙漠,有些是海沟,还有些像地震过后的景象,石块乱堆在一起。”崔维成说。
7062米的下潜深度是6月25日进行的第5次下潜,由潜航员唐嘉陵、付文韬和一位验收专家组专家下潜。唐嘉陵说:“第三次下潜时我们已经发现海底有生物,因此这次我们就带上了饵料,准备吸引海底生物出动。”
6月25日8时45分,潜器下潜到7009米,唐嘉陵小心翼翼地操纵潜水器,实现首次坐底。坐底时,一只火红色的大虾似乎嗅到了诱饵的气味,从观察窗前游过来,一些小鱼也悠然游过。“从来没有见过那么漂亮的海洋生物,都叫不上名字。”唐嘉陵说。
10时28分,“蛟龙”号到达最大深度7062米。忽然,唐嘉陵发现距离潜水器前方2米处有一只乳白色的海参,于是他操作潜水器继续向前了一点。“当时特别兴奋,想要是能抓到这个样品就是一个很大的收获。我先用机械手将采样篮盖子打开,然后又慢慢地把机械手伸出去,看准海参的位置轻轻放下去,一抓。那只海参像果冻一样,我生怕把它捏碎了。”他说。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主任金建才表示,历时10年的研制与海试,“蛟龙号”的功能和性能不断改进和完善,技术指标得到充分验证,一整套海上操作规程已经建立,深海试验和应用队伍已经成长,“蛟龙号”将投入深海科研与资源调查应用。
“但是‘蛟龙号’试验母船‘向阳红09’已经有34年船龄,噪声大、作业甲板高,工作条件和环境有限,而且潜器存放、维护和保养的国家深海基地还未动工建设,因此未来3年至4年宜进行试验性应用。”金建才说,“在此期间,应尽快推进‘蛟龙号’工作母船的建造,力争明年动工建设,2015年投入使用。”
金建才表示,虽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潜到了7000米,这只能说明中国在这个单项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整体深海技术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明显差距。
专家认为,中国应继续加强潜器研制能力,特别是提高相关配件国产化水平和系统配化能力,同时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深潜队伍。现在中国专业化选拔和培养的潜航员才两名,在业务化应用中远远不够,其他能够下潜作业的科学家同样需要加强培训。
“此外,深潜的组织运营模式需要继续探索。目前这套模式在深潜海试过程中取得了成功,但在业务化应用中是否适用不得而知。应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将‘蛟龙号’搭建成一个开放性的平台,推动‘蛟龙号’更好地发挥作用。”金建才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