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私刻医院收费章、为妻子骗取透析治疗400余次的廖丹,已将17.2万元透析费全部退赔至北京东城法院。法官称,廖丹没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无法对其作出过轻的判决;廖丹退赃属于从轻处罚的情节,可以在3到10年的量刑区间内,最多减少30%以下刑期。(7月17日《北京晨报》)
从上周起,这个被称为“北京最凄美爱情故事”的刻章救妻案就一直牵动人心。如今,廖丹最终会受到什么样的判罚最令人关注。已经有媒体刊发文章,希望能“法外施恩”给予缓刑的判决。法官在前述新闻中的表态,即可看作是对这一呼吁的回答。也有法律人士分析,如果廖丹获刑3年,才有希望同时获缓刑,这样就能在监外服刑,继续照顾妻儿;如果判刑在3年以上,廖丹就必须被收监服刑。
人们期望着,最终的宣判能够兼顾情与法的两面。但说穿了,肯定还是愿意天平向人情味倾斜,为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留下活路。众多好心人、慈善机构捐钱出力,也是出于这个目的。然而若真要说有“希望”,我们恐怕不能全然寄托在法官们的一念之间――廖丹判了缓刑,这个家庭依然困难重重,其背后的医疗救助制度依然无力;廖丹收监服刑,也未必意味着万念俱灰。只要官方的保障机制能够主动开启,只要民间爱心人士还在持续活跃,这件事总算有失有得。“刻章救妻”结果如何对社会民生的意义,我想更在于这个廖丹的故事暂告一段落了,能否不让下一个、下下个廖丹的故事如此悲情的开始、悲哀的结束?
是的,不让廖丹式的人物再次出现,除了法律的恻隐之心和人情温暖,重要的是让这样的故事一开始就起不了头,又或者起了同一个开头却走向不同的“剧本”。救助力量的及早介入,是其中的关键所在。无论这种帮助是来自政府、来自媒体呼吁抑或是民间机构,只有越早介入,才能越减小出现悲剧的几率。而政府针对低收入群体、非户籍人口、大病重病保险等等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正是最值得依凭的常规力量。问题是这股力量靠不靠得住?
廖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对救助体制也不懂,就希望政府救助体制完善一些,能让我们这些没多少文化的人也能知道该向哪些机构求助,别让更多人像我一样,走了弯路,走了绝路。”这句话听了让人难过。很多好的政策是存在的,但却没有激活,几乎等着民众上门索取,“不告便不理”。假设当初有人热情一点、主动一点、耐心一点,廖丹还会不会去造假诈骗呢?如今事已至此,但这样的疑问并非毫无意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