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20时30分,平时热闹的铜锣湾罗素街口,行人寥寥。
强台风大暴雨突袭,让“下班族”措手不及。
23日,香江风云突变。据香港媒体报道,今年第8号台风“韦森特”逼近我国东南沿海,7月23日17时、23时、24日零时,香港天文台相继挂出8号、9号、10号风球。10号是香港最高级别的热带气旋警告信号,而上次香港天文台发出该信号是1999年9月16日。
23日下午强风暴雨来袭时,赶上下班高峰,让“下班族”措手不及,造成傍晚大量人流在暴雨中涌向交通枢纽,地铁站、巴士站一度拥挤。
应对强台风——
畅通的资讯渠道
23日15时许,在香港中环一家证券公司上班的潘露,收到人力资源部门的邮件。邮件显示,天文台已宣布将在18时前悬挂8号风球,住址较远的员工可以提前下班。
作为资讯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都市,香港有多种畅通的渠道发送应急信息。天文台与传媒高度配合,每逢天气出现异常,主流媒体包括电视台、广播、网站,都会把最新的天气资讯摆放在显眼位置;各公共场所包括地铁、商场、住宅小区、医院等,都会悬挂标准化的天气预警级别。8到10号中任何一个信号生效时,热带气旋警告会每15分钟广播一次。所有警告信号都会在电视、广播、学校以及公共区域的醒目位置挂出。也会有人通过电邮把相关信息传送到公司。
港府也会根据天文台的警报体系,实施特别措施应对。“韦森特”肆虐,港府各部门快速反应:教育局宣布,所有学校停课;运输署的紧急事故交通协调中心将会在台风袭港期间,密切监察公共交通及道路状况,又提醒计程车司机在台风期间不可收取额外车费,否则违法。
应对强台风暴雨,香港社会也早有共识。23日晚,原本熙熙攘攘的铜锣湾空无一人,“足不出户”是香港市民应对8号风球时最重要的防护措施。香港市民普遍把天文台的预警“当回事儿”,“出门先看天”。即使暴雨来临,政府和民众都有了常态的处理方式,不会慌乱。
应对大暴雨——
排水标准200年一遇
强台风带来大降雨。根据记录,香港的年降水量高达2300毫米以上。尽管大雨不断,但香港并未出现如内地很多城市般遇雨即可“观海”的内涝情况。雨后低洼地带积水问题也并不严重,香港的经验或许可以提供给内陆城市一些借鉴。
在香港,城市内涝被称为“水浸”。过去几十年中,香港城市发展迅速,市区高楼林立,大量土地被水泥覆盖,地表径流面积增加,造成城市“消化”雨水能力降低。此外,原有的排水系统日趋老化,再加上地势低洼,未能及时处理的垃圾和冲击物堵塞渠道等,均成为水浸问题恶化的“帮凶”。不论是商业闹市抑或新界元朗市集,每年雨季都会出现严重的水浸问题,1992年5月的一场暴雨,就曾给香港带来了超过1亿港元的经济损失。
为全面解决雨水排放问题,特区政府在1996年展开了“雨水排放系统整体计划”。到2010年,能造成严重社会或经济影响的“严重水浸黑点”已经全部清除。到了2011年,香港仅剩16处中、小程度或轻微的水浸地点。按照香港政府渠务署发布的标准,防范洪水方面,市区排水干渠系统200年一遇,市区支渠系统和主要乡郊集水区防洪区为50年一遇,乡村排水系统则为10年一遇。
针对暴雨,天文台会发出水浸警告,渠务署紧急控制中心便会启动,渠务署及相关部门随时准备疏通淤塞管道和河道。消防处、警务处、政府飞行服务队及民众安全服务队会调配救援资源和救护车疏散和援救水浸灾民。此外,渠务署平日也十分注重城市排水系统的维护,定期检查、清理与维护,防患于未然。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