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江西井冈山7月31日电题:井冈竹海中的干部学院:党政官员培训延伸至村
夏日细雨里的五百里井冈,翠竹如海,游人如织。“有人是来吸氧的,有人是来寻根儿的,有人是来‘加油’的。”近两个小时的访谈快结束时,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张泰城感慨道:“到我们学院的,都是来‘淬火’的。”
村官上“山”作风下“乡”
临别时,张泰城手捧一条类似于领带的红丝带郑重地送给记者,“我们的每一位学员入学时,都要像当年的红军官兵一样系上这条‘识别带’,建院8年来,这已成为一批批学员打上‘井冈烙印’的文化符号。”
记者采访这天途经院子时,来自山东张店的20名村官身着红军装、头戴八角帽、颈系“识别带”,刚从“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体验教学归来。他们是这所以培训中共中高级官员为主的著名干部学院建院以来吸收的首批“村官”学员。
“党政干部培训,村一级是个短板,而基层组织的稳定与发展,则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吸收‘村官’上山走进国家级中高级干部培训基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此举应该是很有远见的一个突破。”陪同采访的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官员褚兢说。
尽管学院的军事化管理、体验式教学、寻访红色遗迹,以及十来天紧张的课程安排,让这些身体已开始发福的“村官”有些吃不消,但井冈山的一草一木带来的心灵触动,还是让他们受到洗礼。学员张承伦告诉记者,“系上‘识别带’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力量。”
历史现场的体验教学是该院的一大创举。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是其中的代表性课程。让学员沿着一条约3公里的崎岖山路,身穿军装,肩挎粮袋,追寻当年朱德总司令挑着扁担的历史足迹。马尚镇石村党委书记王升感慨地说:“总司令都把自己当成普通一兵,亲力亲为,咱还摆什么‘官架子’”
没有围墙的学院坐标未来的摇篮
位于湘赣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是毛泽东等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2005年在井冈山下建成使用伊始,就按照要求,负责对中共党政官员、企业经营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军官进行中共党史、党建理论、革命传统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
井冈山干部学院摈弃了传统呆板的灌输式教育方式,改用专题教学与现场教学、案情教学、音像教学、网上教学、激情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方式。让学员在沐浴八角楼的灯光中睹物思人,在观看历史资料片和现代影像作品中感受共和国奠基的礼炮;让他们在重走“挑粮小道”中体验创业的艰辛;让他们到毛泽东当年开展调查的吉安渼陂村重温如何联系群众;让学员在重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自律,在《十送红军》的歌声中走进民众。
在学院资料馆里,记者看到,在瑞金市沙洲坝的红井旁,学员们久久凝望着石碑上镌刻着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字迹;“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穿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在兴国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讲解员一曲赣南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让学员们陷入沉思。
来此培训的学员大多来自中央和国家直属机关,以及知名国企和社团。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共举办各类培训班次747期,累计培训学员37320人次。此外,该院还派出34批185人次出访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国家地区,接待各大洲来参访者40批696人次。
张泰城说,学院自筹建之日起,就努力成为“中国干部培训体制、机制改革的探索者和先行者”,经过8年多的发展,现已在赣、湘、闽、鄂4省开发出现场教学点60多个,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点”、以历史进程脉络为“线”、以不同的革命根据地为“面”的教学资源网络。“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院,也是一所坐标未来的学院。”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