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石家庄8月20日电 他是棉农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种棉花。他的团队繁育的棉种播撒全国400万亩棉田,带领12个省市6万多名会员致富……
他就是河北省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会长卢怀玉。
1994年,卢怀玉以优异成绩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京进机关或出国留学的机会,毅然回到父亲联合12户棉农成立的国欣总会工作。
国欣总会成立于1985年,经过10年的发展,虽在当地小有名气,但仍属于小打小闹,农研会的前辈们观察着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卢怀玉说:“我是棉农的儿子,对棉花、棉农有天然深厚感情,学农业的不去农村,在机关漂着怎么成?”
卢怀玉刚到国欣总会,棉铃虫肆虐国内各大棉区,许多棉农含泪放弃种植,国欣总会的种子销售一时陷入困境。头脑灵活的卢怀玉捕捉到好消息:中国农科院转基因抗虫棉技术研究已获突破。
卢怀玉带领技术骨干14次进京考察转基因抗虫棉,重金引进3个抗虫棉新品种。但其中一个品种抗虫性较差,引发95名会员联名以“假种子坑农”、“治虫指导失误”为由与国欣总会对簿公堂……
这一事件考验着刚走出校园不久的卢怀玉。他深入调查分析,最终找出抗虫棉抗虫性较差的原因:散户繁种良莠不齐,造成种子质量无法控制。他力排众议决定:取消散户繁种模式,采用当时国内尚无先例的大面积农场繁种,实现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
当年,卢怀玉带领技术员到海南三亚繁种,睡石屋,搭野灶,一年后收获了足够种2000亩的优质抗虫棉种。从此,卢怀玉成为国欣总会的领军人物。他们拓展天津农场,进军新疆戈壁,到今年规模繁种农场已达8万多亩,棉种市场占有率达8%。他的成功也使国外抗虫棉种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下降到微乎其微。
2007年,因连阴天气,山东基地繁育的“中棉23”播种后发芽率下降,虽超过72%的国家标准,但没达到自定的80%要求。“无论损失有多大,也要将这批棉种原价收回,我们不能让农民吃亏。”卢怀玉说。他和工作人员历时3个月,辗转5省市几千公里,召回了65吨棉种。为此,国欣总会损失了220多万元,但企业的诚信形象得以维护、棉农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经过大面积繁育,国欣总会平均每年向省内外棉区输送优质棉种几百万公斤。每年6月至8月,总会20名党员和专家教授,行程13万公里,讲课1500多场,为12个植棉区、10万多棉农进行技术辅导。同时,在国欣总会设立党员先锋岗,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随时解答棉农生产中的疑问,传递虫情预测、市场预报等信息。
“抢占科技制高点,打造优质棉种”是卢怀玉追求的目标。几年间,卢怀玉领军的科研团队从最初一个老专家带2个大学生,发展到现在的45人,其中有8名育种专家,并一次次在科研上突破难关、填补空白。自2004年培育出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棉种至今,12个棉花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并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中棉10”的种植推广,结束了我国北纬38度以北不能种植夏播棉的历史,被专家称为“棉花生产历史上划时代的成果”。2007年,卢怀玉参与的“棉花化学控制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如今,国欣总会已经发展成为集棉花种植、加工、销售、良种繁育、技术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农研会,是全国最大的棉农合作组织,拥有8万多亩棉花良种繁育基地,资产也由1994年的不到300万元增长至4.2亿元。卢怀玉先后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
在棉花生产季节,卢怀玉依然头戴草帽,脚穿凉鞋,奔波在各大棉区田间地头,面对面指导棉农科学种棉。回顾18年的创业历程,卢怀玉说:“我这条路走对了,当棉农的感觉挺好!”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