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角钱的养老金
在黑龙江省双城市幸福乡久援村里,老供销社的牌子已经满是沧桑。门口有根电线杆,上面树着一个扩音喇叭,在这个人烟寂寥之处,显得有些孤独。
久援村有将近1000户人家,登记人口有3000多人,其中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有320人,几乎占到了全村人口的十分之一。在久援村很多人的记忆中,多年前,村里曾经集体代缴过养老保险。几年前,村里也有人领到过养老金。
赵申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倒也领过养老保险金,在供销社的民政处,领了12块钱。后来有一天,会计部通知说有51块钱,说是送到赵申家里来,但后来也就没了音讯。
记者看到,赵申的养老金领取证上写着“月领款额度1元”。赵申记得,2005年发放过一次,后来2007年又领了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领取过。和赵申同住一个村的张海亭,翻出很多年前发下来的《养老金领取证》,领取证上写着,他每个月领的养老金是3角钱,从2005年到2007年,他先后领过三次,拿到手里的养老金一共是21.6元。并且,这几年,就这点养老金,也都没信了。
张海亭说,这点养老金根本什么都干不了。他和妻子没有分到土地,只分到了三亩多的口粮田。为了生活,他现在只好在一家工厂看门,每月的工资是800元钱。当记者问及,如果真有一天不能动弹的打算时,张海亭说,“那也没招,国家能给就给,不能给就等着。”
一想到自己年龄再大一些怎么办?张海亭便更加伤心。虽然孩子们都还算孝顺,也经常来看望他。但张海亭明白,也不能完全指望儿子,42岁的儿子没能分到土地,只能靠打工,孙子还在上学。
每个月领三角钱的养老金,张海亭感到特别无奈。过惯节俭日子的张海亭,每个月赚的800块钱,除了吃饭和给老伴买药之外,几乎剩不下什么钱,但张海亭还是会省吃俭用,希望攒下一部分。“这阵子已经告诉子女,等到我不能动弹的那一天,供点饭吃,咱也就知足了。等到死的那天,上火葬场还得好几千。这辈子哪怕不能给子女留点,也不能让他们借款。”
许长柏是当年村里的会计,他清楚地记得,在1996和1997年,上级部门要求各村参加养老保险,通过村集体,每名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缴纳48元的参保费,当时还收了两元钱的办证费。他告诉记者,当时村里一年一共收缴了一万四千多。“结果到现在,也没人管这事,也没人返钱。钱还在那扔着,没人管。”
关月丰,是久援村现在的会计,他从家中的柜子里拿出当年的账本,账本显示,在1995年底和1996年,久援村的三百多户村民连续两年参加了“养老保险”,每人缴纳了96元钱,1996年后,上面不再要求,村民也就没有再交过钱,到2005年,村里有交钱的人年龄到了60岁,这笔养老金开始发放,但钱少得可怜。“比如张海亭,一月领3毛钱,已领48个月,一共14.4元。”
双城市幸福乡的民政助理陈丽文告诉记者,当年农民参加的这个养老保险叫“老农保”。这笔钱是通过幸福乡为双城市农保中心代发。目前,2011年的这笔养老金已经发放到幸福乡,钱也一直放在陈丽文柜子里,但因为每个领取人的金额实在太少,只有几角钱,村民来领取的积极性并不高,很多人根本就不来领。
双城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中心主任阴法宇解释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为了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在全国推行农民养老试点“老农保”,基本做法是村民每年按照一定数额缴纳养老保险金,年满60周岁以后,养老金会逐年返还。当时双城市参保的人员有7.3万人,现在滚存的沉淀资金为1000多万元。每年黑龙江省农保中心都会往下分配这笔养老金,但发放过程中难度极大,行政成本就吃不消,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解决方案。
双城市幸福乡久援村的村民们说,老农保领不到多少钱,大家都几乎忘了这事,周围很多地方都有了新农保。罗正志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对记者这样描述他现在的心态,“就是混一天算一天,别的地方都给了新农保,我们这里就是没有。”
2012年七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宣布,将在年底前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由中央财政出资,年满60周岁的农村居民每个月将会领到55元的基本养老金。在双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农保中心,农村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电子信息已经录入完毕,在档案室,纸质的档案也码放得整整齐齐。阴法宇认为,如果国家基础养老金到位的话,一周之内,养老金都可以发放到老百姓手里。今年他们的任务,就是保证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养老金发放到位。
而在另一个地方——黑龙江省望奎县,新农保试点从2011年开始已经实行一年,参保率已经达到86%,有4.2万农民领取按月领取55元的基础养老金。这里的情形与久援村大不相同。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望奎县的情况。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