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9月4日电 题:“梭型结构”凸显中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
两头窄、中间宽,中国制造业主要力量集中分布在中间水平,呈现典型的“梭型结构”特征;随着中国自然能源消耗、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趋势不可逆转,制造业生产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且面临着发达国家“回归”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加速追赶的双重压力,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全面告急。
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大企业峰会上,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连续第8次向社会发布“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排行榜,入围门槛继上年大幅提高后,今年又迈上新台阶达64.0亿元,增幅15.48%。
“入围门槛有所提高,规模进一步增长。”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2012中国制造业500强,总体规模大幅增长,营业收入总额达21.7万亿元,同比增长21.86%;资产总额达19.7万亿元,同比增长17.27%;从业人数达1261万人,同比增长10.00%……
从个体规模看,最大的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11年营业收入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2.5万亿元。此外,营业收入破千亿企业从去年的28家增加到37家。“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欧债危机的蔓延,让我国企业也一定程度受阻,但从规模上看,并没有阻止中国制造业500强规模持续扩大步伐。”李锦说。
从规模分布看,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缪荣说,目前仍然呈现“两极分化”现象,延续以往两头窄、中间宽的“梭型”模式。中企联副理事长李建明分析说,从营业收入看,500强中过万亿元的只有中石化一家,不足百亿元的企业86家,比上年减少39家。
“主要力量集中分布在中间水平。千亿级、500亿级、百亿级企业数量,都有不同程度增加,尤其百亿级企业达315家,占63%。”李建明说:“从资产规模看,过千亿的企业只有39家,百亿元以下的162家,主要力量仍然集中分布在中等规模企业。”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