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拉着儿媳到医院打针 想变成碱性体质提高“生儿子”几率
扬子晚报记者了解到,这种碳酸氢钠针多用于缓解酸中毒,很少用于妇科
近日,上海一位婆婆拉着儿媳到医院想“注射碳酸氢钠针生儿子”的消息,成为了网友讨论的热门。而由此事引出的“酸女碱男”,即“酸性体质生女儿,碱性体质生儿子”的话题也再度被提起。
那么,通过注射碳酸氢钠,改变人体内的酸碱度,真的可以生男孩?扬子晚报记者昨天采访了多位妇产科的专家。专家却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酸女碱男”没那么容易,因为人体有强大的缓冲系统,让人体PH值保持中性,食物很难改变人的体质。而通过注射药物的方式来强行改变,更有可能对孕妇造成伤害。
危害1
如果大量注射碳酸氢钠,会出现代谢性碱中毒,导致神志模糊,反应迟钝等现象,有害孕妇身体健康。
危害2
怀孕期饮食应该多变化,为了追求孩子的性别长期吃一种食物,可能会使得人体的营养摄入严重不均衡,影响孕妇及胎儿健康,得不偿失。
在营养学家看来
只有不健康的人,体内酸碱度才会不平衡。体内的酸碱平衡失调到一定程度时,人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真有这事吗?
扬子晚报打探
南京有夫妻想用碳酸氢钠“水洗”
医生说:这样做可能让精子异常
昨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南京妇产科医生告诉记者,自己也曾经遇到过类似的案例:一对准备要孩子的夫妇在妇产科进行完检查后,要求医院多开一些碳酸氢钠,想通过碳酸氢钠融水清洗下身的方式来努力生个男孩,但这一要求被医生回绝。
对于这种行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妇产科副主任于红主任医师表示,自行冲洗的做法可能会出现精子异常等诸多弊端。“作为专业的妇产科医生,我们还是建议准备要孩子的夫妇能够及时到医院进行孕前检查。”
于红表示,与其相信“酸碱论”,倒不如到医院进行正规的孕前检查。“我们会对女性的全身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其次便是她的生殖道健康状况的检查。孕前检查能够将准备要孩子的夫妇的不良行为降低到最低限度。”
还有人吃巧克力喝醋想生女儿
医生说:这样的“食疗”没有科学依据
事实上,想通过改变自身“酸碱度”来达到生男孩或生女孩目的的夫妇的确不少。虽然打碳酸氢钠的主意的人不多,但碱水面等碱性食物则成了不少想要“抱孙”的老人给子女最为推崇的食物。
扬子晚报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相反地,另一群想要个“小棉袄”的南京家庭则开始猛吃起巧克力或是喝醋。
“男孩子太皮,还是小女孩好。同事每天给4岁的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看得我好羡慕。”一对准备“造人”的年轻白领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说。而网传的“吃巧克力有助于生女”的观点成为了这对想要女孩的夫妇的“救星”,“每天都吃巧克力,老公还让我多喝些醋,说这样可以逐渐让身体变成酸性。”
对于想通过“食疗”改变身体酸碱度的做法,昨天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男科主任商学军否定。“‘酸男辣女’和‘食疗’的观点都没有科学依据,通过酸碱影响生男生女,从来只是民间的流传。”
权威解析
碳酸氢钠针真的是“生男针”?
这种针用于缓解酸中毒,很少用于妇科
真有一种碳酸氢钠针,注射后真的有助于“生男孩”吗?昨天,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林志奇告诉扬子晚报记者,确有这样一种针,但不是“生男针”,一般情况下也并不用在妇科。
他说,碳酸氢钠针的确是用于“纠酸”的药物,但一般都在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时候才进行注射,而且多用于内科,在妇产科并不常使用。
而扬子晚报记者在几家南京医院采访发现,像上海那位老人那样求子心切的南京家庭的确也有,但鲜有通过注射碳酸氢钠的方式来达到“生男”目的的家庭。
“酸女碱男”真的有科学依据?
酸碱度对精子活力有影响,但并不是绝对的
一直以来,利用酸碱性提高生男孩几率的说法流传已久。该说法称:胎儿的性别是由男性精子携带的性染色体决定的,携带X性染色体的精子和卵子结合后为女孩,携带Y性染色体的精子和卵子结合则是男孩。一些研究者据此认为,Y性染色体具有耐碱性,备孕夫妻体质偏碱性时,具有Y性染色体的精子活跃,易与卵子结合而生男孩;反之在酸性环境下,含X性染色体的精子活跃,易受精生女孩。
“女性如果是碱性体质,更容易生男孩,因为Y性染色体在碱性环境中活力更强。”在网上,酸碱平衡的理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换个“马甲”再度出现在公众视野。事实上,生男生女的决定性因素是男性的性染色体,并不是传说中没有科学依据的“酸碱论”。对此,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妇产科副主任于红主任医师告诉记者,体质的酸碱程度对于男性精子的活力的确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绝对的。男性的性染色体才是决定下一代性别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越来越多的家庭“求子心切”的现象,林志奇副主任医师表示,在三甲医院的产科,并不允许对胎儿性别进行鉴定,“除非患有遗传性或半遗传性疾病,如红绿色盲等,我们会考虑给正在检查的妇女提出一些建议”。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