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新闻引发网友关注:北京在居住小区、公交车站等人流密集点试点设立“广告专贴牌”和“广告专贴柱”,专供人们集中粘贴各种广告和启事,有关部门希望以此杜绝小广告随处乱贴的问题。治理小广告一直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难题。
对于北京市的做法,网友也展开了讨论,多数网友表示支持。网友“乱了感觉”说:“以前我家门口都是小广告,不是‘治疗脚气’‘回收礼品’,就是‘开锁’,非常影响环境,让人心里不舒服,有了专门贴小广告的地方,我觉得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件好事。”
网友“你好,我不好”说:“既然不能完全避免,不如有效疏导。小广告治理方式的‘升级’,也是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升级。”
在北京,治理小广告曾采取“堵”的方式。早在2002年,城管曾使用“非法小广告警示系统”,俗称“呼死你”,即向小广告上刊登的呼机号和手机号发送信息,敦促其改正违法行为并接受处理,直至机主关机或停机;2004年,第二代“呼死你”面世,以手机短信形式发送给小广告上手机号机主,每接受一条短信就会损失0.5元;
2006年,《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修改草案)》规定城管部门可通知电信企业暂停小广告上通信工具号码的使用,自此“呼死你”被“强制停机”取代;虽然这种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伴随着今年《行政强制法》的实施,这种办法不能再用。
治理方式在此后“升级”,2008年,海淀城管推出“市民举报小广告有奖办法”;东城区在街道两侧的灯杆、配电箱喷刷一种无色透明的新型环保涂料,让小广告一贴就掉……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讲师胡颖廉认为,变“堵”为“疏”的做法体现了社会管理中“源头治理”的理念。“小广告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其可能带来经济收益,有市场空间。‘专贴牌’实质上是为小广告的供需双方提供了一个信息沟通平台。”胡颖廉说,“当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这一‘合法’平台时,就会产生不认同路边‘非法’乱贴小广告的心理,形成‘挤出效应’。当后者失去市场空间时,也就从源头上失去了存在意义。”
除“疏”“堵”外,对于小广告是否还有别的治理方式?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管理学博士孟川瑾指出,小广告可分两类:一类是开锁、管道疏通等便民类广告,“这一类小广告是城市社区管理中社区服务提供不足的一个表现,”孟川瑾说,如果每个小区都提供这类便民服务,那么居民就不会舍近求远去找信任度不高的小广告。因此,政府应加大社区居民服务的力度。
另一类则是非法行医、办证等违法小广告,孟川瑾认为对这一类要加大处罚力度,还可以建立相应的“违法广告信息数据库”,广告上的人员、电话、地址等都纳入监控系统,有人拨打时提示此电话是违法小广告电话,提示大家谨防上当。
网友“情天情海幻情深”说:“应发动城市居民‘共治共享’良好环境,形成社会震慑力,让违法行为‘无处藏身’。”网友“辛巴达”认为:“既然无法做到‘应有尽有’,就应该给予‘民间服务’一定的生存空间,可以尽力规范它,但不要‘一刀切’。”
网友“花生豆250”说:“城市的服务与管理如何协调,应该成为政府思考的问题。”对此,胡颖廉认为,城市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具体表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同时也要求综合运用刚柔相济的手段。“好的城市管理一定不能异化和生硬,而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利益兼容。”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