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在吴江七都创办的太湖大学堂外景。
2001年,南怀瑾来到吴江的太湖之滨,在七都庙港开始创建太湖大学堂。那年,他84岁。
2006年,太湖大学堂已初具规模,89岁高龄的南怀瑾从此在这里扎下了根。
七都镇党委书记查旭东与南怀瑾有着10多年交往。记者听他回忆老先生这六年来在七都生活、工作、学习的点点滴滴,勾勒南老生命最后的轨迹。
大学堂造在庙港,看中的是历史文化底蕴
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乐清,他曾在重庆得见虚云老和尚、在四川闭关三年。可以说,他对这两个地方,都非常有感情。但老先生为何最终选择了吴江七都?查旭东认为,这可能跟七都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关系。
七都位于长三角的中间地带。这里,既是南北文明交汇的地方,同时也是历史上儒家文化比较兴盛的地方。因此,南怀瑾视这里为寻找和挖掘传统文化比较合适的场所。而且,庙港两字也是吸引南怀瑾的重要原因。南怀瑾曾和查旭东开玩笑说,七都有个庙港,太湖的庙港也可以简称“太庙”。
南怀瑾的一生,经历过很多波折,但他最终选择了太湖边,效法孔子,习儒授课。“与其说很多大道理,不如实实在在做些事情,让大家看得到。”这是南怀瑾创建太湖大学堂初衷。他的目标,就是要浓缩东西精华,传承国学文化。
培养孩子从小读书的习惯,要多读优秀传统典籍
“认识南怀瑾老先生已有10多年,自大学堂创建后,他一直孜孜以求,诲人不倦,抱着一种抢救文化遗产的态度”。查旭东说,南怀瑾一直认为时间不够用,经常叮嘱弟子、学生抓紧时间。“他觉得老祖宗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太多,自己要竭尽所能,留下多少是多少。他还常说,现在大家非常重视物欲的东西,忽略了文化的传承。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是走不远的,更难以立足世界民族之林。”
2008年5月18日,南怀瑾创办的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启动招生,标志着南怀瑾主张的“人格教育,文化重建”开始进入苏州基础段的学校教育。他希望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培养孩子从小读书的习惯,特别是读一些好的传统典籍,哪怕现在一知半解,也可以先把内容记下来。因为这些书里都是宝贝,在将来的某一天,孩子自然会豁然开朗。
同时,南怀瑾也不断借助自己的阅历,把诸子百家的学说通俗化,并浓缩成人们能够传承和借鉴的东西。无论是看他的书、听他的课,都能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受到教育。“老先生一直认为,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而母亲的管教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品质。因此,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母亲,是女性。”查旭东告诉记者,今年“三八”妇女节期间,95岁的南怀瑾特地在大学堂,给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女同胞上了一堂有关“女性的修养”的课。
日落而作日出而居,此前曾因肺炎住院接受治疗
南怀瑾深居简出,不常见客。
查旭东告诉记者,南怀瑾的饮食起居异于常人。一般人日出而作、日落而居。而他则长期养成了日落而作,日出而居的习惯。对此,南怀瑾曾开玩笑回答说,白天大家都在工作,每根天线都接收信号。到了晚上,所有人都睡了,就剩他一根天线,便能接收所有的信号。
虽然年事已高,但南怀瑾的烟瘾仍然很大,平均一天要抽三包烟。今年,他曾因感冒引发肺炎,住进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治疗。
事实上,在住院前南怀瑾就要弟子记录他的生平。“这事儿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有弟子要为南老记录,或写传记,都被拒绝。”亲近他的弟子表示,“应该是南老知道时间到了。”“如果单纯想见我,问我有没有时间,那我很忙;但如果叫我做有意义的事情,我很愿意。”南怀瑾的这句话,一直让查旭东感动。今年9月4日,七都老太庙广场奠基,南怀瑾个人还捐出100万元的稿费。“我一直想请老先生给当地的草根企业家上一堂有关‘怎样做一个有文化、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的课,他也曾一口答应,但现在……”查旭东的言语里充满了遗憾。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