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凤英在照顾老人。记者余荣华摄
阅读提示
两位残疾兄弟,耄耋之年,是她,十年来悉心照料;三里山间小道,艰险崎岖,是她,十年来每天送饭两趟;聋哑失明的老人,无法交流,是她,碰碰头就能和老人沟通。十年来,两位老人的饮食起居、穿衣喂药,全靠她义务照料。她,就是北京延庆山区64岁的老党员韩凤英。
寒风起,秋意浓。每天早晚走在通往二水、三水家的山间小路上,已能够感受到阵阵凉意。这条路,韩凤英已经走了10年。
这是刘斌堡乡上虎叫村,北京延庆山区的一个普通乡村。村里有一对苦兄弟——80多岁的贾二水和贾三水,两人都是聋哑失明的残障老人,没有亲人,在一间半山腰的小屋里相依为命。
韩凤英,一位64岁的老共产党员,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因为一句承诺,10年来无论酷暑严寒,不计艰难困苦,一直照顾着这对兄弟。
“行!我肯定把他们照顾好”
二水、三水是一对亲兄弟,由于先天聋哑都没有结婚,无儿无女。二水失明多年,2003年,一直照顾哥哥的三水也在劳动中碰伤眼睛。对于两位聋哑失明的七旬老人,生活成了大问题,光靠乡亲们的自发照顾,难以为继。
“她是村里出了名的勤快人,也是党员,村干部就想着动员她来照顾两位老人。”村支部书记张有德找到了当年已经55岁的韩凤英,“虽然发了低保钱,但贾家哥俩看不见听不着,没办法生活。你帮着给他们做做饭吧?”
“行!我肯定把他们照顾好!”韩凤英丝毫没有犹豫。这一句话,一干就是10年,不仅是做饭、送饭,洗衣服、打扫屋子乃至给两位老人理发,里里外外都落在了她身上。
光送饭就是一条长路,从韩凤英家到老人的山间小屋,最初只有小山坡上的一条羊肠小道,来回3里多,每天两趟,年过半百的韩凤英风雨无阻。下雪天,韩凤英每次送饭都要在雪地里走得满身大汗,但从没让老人饿过肚子。
“我吃什么他们吃什么。”从大年初一的饺子、正月十五的元宵到端午节的粽子、八月十五的月饼,韩凤英从来都想着两位老人。看到老人吃得快、吃得饱,韩凤英脸上就挂满笑容。
山间小屋没有暖气,四壁透风,如何让老人冬天不挨冻?韩凤英想了个土方法——烧炕。她每次给老人送饭时一并烧炕,为了避免失火,每次临走前,都要把灶下的火完全扑灭。
乡亲们都说,韩凤英就是两位老人的亲闺女。村里年过八旬的贾长存说:“凤英心疼着两兄弟呢。365天,天天来伺候,每餐都要等他们吃好饭,再烧好炕,收拾好东西,她才回家。”
“这活,一干上就撂不下了”
二水、三水耳聋、眼盲、口哑,完全没办法通过正常途径交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韩凤英找到了与两位老人交流的方法,就是通过碰碰手、碰碰头、做手势,“手拍肚子,表示饿了;手在胸口,就是饱了……时间一长,我就懂他们的意思了。”
两位老人听不见,看不见,得了病也说不出,可这难不倒细致的韩凤英。“每天给他们收拾大小便,再摸摸额头上的温度,我就知道他们是不是病了。后来,他们哪不舒服也会比划给我看。”
最初,发现老人头疼脑热,韩凤英给他们送药,老人不是扔了药片,就是打翻水盆。“老人也会耍脾气,嫌药苦,不肯吃。现在发现他们不舒服,我只要先摸摸他们的头,再拍拍他们的手背,他们就会吃药。”老人的头发长了,韩凤英自己买了电推子,只要摸摸他们的下巴,再扒拉扒拉头发,老人就知道要剃头发、刮胡子了。
自从有韩凤英照顾,贾家兄弟家的顶棚换了,玻璃新了,衣服干净了……冬天,韩凤英早早地用塑料布把窗户封上,挂上棉门帘。夏天,她再把塑料布取下来,每天开窗透气。两位老人行动不便,常卧在炕上,韩凤英还准备了两个厚厚的坐垫,天气好的时候就搀老人出来晒太阳。
寒来暑往,韩凤英已经坚持了10个年头,把贾家兄弟照顾得很健康。这10年,她连女儿坐月子也没空去照顾,只出过一次远门,临行前还特地请小姑子来帮忙为两位老人做饭。
每当被问起照顾两位老人的事,韩凤英都说:“两位老人的养老金和五保金每年都在提高,政府给了生活费,我就是帮忙做个饭。真要说感谢,要感谢国家。”
回顾10年辛苦,有没有想过放弃?韩凤英说:“谁都有老的时候,他们无依无靠,日子过得辛苦,我看了心里觉得难受。这活,一干上就撂不下了。”2008年,老伴突发脑溢血去世,韩凤英痛苦难抑,儿女劝她进城生活:“跟村里说一声,让别人干吧。”但她还是留下了。儿女的不理解最终变成了支持,回村时也会帮母亲送饭。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