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6日讯90多年前,南湖中的一艘红船,见证了中国现代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今天,我们踏上这片红船启航的热土,看到嘉兴儿女正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共同谱写“两富”新篇章。
南湖的船:创意产业正勃发
走进南湖区余新镇长秦村一家船模制作厂,但见红船、乌篷船、丝网船等船模琳琅满目。
说起船模制作厂,不得不提韩鸣华。
十年前,生活在运河边,从小就喜欢船只的韩鸣华萌发了做船模的想法。“何不做红船船模呢,让更多人了解红船,感受那段光辉岁月。”韩鸣华拿出仅有的8000元钱,租了间4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开始制作船模。
如今,已有20多万只南湖红船模型从韩鸣华的企业销往世界各地,企业也一跃成为年产值千万元,一年卖出三万只船模、有六家配套工厂的文化创意企业。
这只是南湖文化创意产业风生水起的一朵浪花。目前,该区有文化企业1000多家,嘉兴国际创意文化产业园已被列入省集聚发展的31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签约引进各类文化创意企业210多家。
秀洲的画:美好生活入画来
一支画笔,见证了费新宝10年来的生活变迁。
费新宝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在秀洲区油车港镇杨溪村当了35年裁缝。10年前,她拿起画笔学起农民画。如今,费新宝在当地小有名气,农闲之余常与三两画友切磋技艺,不亦乐乎。
“只要往画布前一站,田间地头的生动景象就不断地冒出来。”费新宝边给新作上色,边对我们说:“看,我这次画的是村里办起了养鸡场。”“你不需要打草稿么?”“画面都装在我脑子里呢,想画就画。”费新宝这几天一直醉心在创作中,“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我的题材画不完。”
在秀洲,越来越多的农民放下锄头,拿起画笔。截至目前,秀洲农民共创作了4000多幅富有水乡情趣的农民画。为鼓励农民创作,区里还专门设立了100万元农民画建设基金,用于农民画创作培训和奖励农民画新秀人才。
一块块鲜明的色彩包裹着一段段真实的生活。令人称绝的是,费新宝用60张农民画将悲喜交加、内容丰厚的家史画了出来。她雄心勃勃地表示,以后自己每年都要扩充几张画,把这家史一直画下去。
画作之外的费新宝也成了一个热爱生活的“时髦老太”,她不仅学画画,还在学摄影,并准备去老年大学学电脑。她说:“没历经苦难生活,就无法深刻体会现在的幸福生活。只要还拿得动画笔,我就会一直画下去。”
桐乡的菊:菊花承载致富梦
再过一个月,又到杭白菊采摘的季节了。作为桐乡市缘缘食用花卉专业合作社社长,十年来,缪文建的生活溢满了菊花香,愈来愈浓。
2004年,他组建起了桐乡市缘缘食用花卉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与农户以“订单”方式合作,带动周边3000多户农户种植杭白菊,形成了3500亩的无公害基地,并成为了浙江省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
现在,合作社种植的杭白菊内销和外销对半开,还与香港一家饮料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有了销路,菊农抗风险的能力就强了许多。”
一朵菊花,承载着桐乡农民的致富梦。杭白菊在桐乡已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是知名的杭白菊之乡。去年,杭白菊创造年产值约5亿元,全市共有杭白菊加工企业70余家,年产干花7000吨。
海宁的潮:百里长廊绣钱塘
海宁以潮闻名天下。近日,我们来到海宁尖山新区采访,发展的活力扑面而来:一个个大项目纷至沓来,建设工地热火朝天;银行、学校、卫生院纷纷入驻,生活更加便捷;入夜,鼠尾山公园灯光通明,许多居民漫步、锻炼……
十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滩涂。据介绍,从1997年4月掀动第一锹土,到2005年4月完成二期工程的封堵合拢,尖山围垦造地历时8年。自此,这块土地上的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形容。
对于尖山新区的变化,浙江恋尚家居品公司总务科科长张秀金很有发言权。“以前每到周末,企业一天发两趟班车去海宁市区,车里总是挤满人。”张秀金说,如今一天发一趟还不满员,因为许多海宁市区有的好东西,这里都有了。
“我们在这里投资兴业,就是看中这里依山傍海,潜力无限。”在万凯新材料公司副总经理徐启晨眼里,嘉绍通道建成后,尖山对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力会进一步加强,企业发展将迎来更好的契机。
嘉善的善:善风化雨润城乡
嘉善县天凝镇宏杨村,89岁的老人陈阿条仍旧住在30年前修建的老平房里。屋内简直可以称得上“家徒四壁”:一张摇摇晃晃的老木床,一张破破烂烂的木桌子,一个油漆斑驳的柜子,还有一台十几年前买的电视机。
一大早,陈阿条用木柴生火做饭,就着咸菜吃了碗稀饭,就匆忙出门。原来,她又去村里捐了两万元钱。从2003年到2012年,她自己省吃俭用,却在村里建立了慈善助学基金,每年捐出儿子给她的两万元零花钱。到今年为止,10年捐了20万元。
善行背后,陈阿条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很多年前,我家失火,全部家当化为灰烬,是乡亲们帮我们渡过难关。当时大家经济条件都不好,但乡亲们从自己口中省下粮救济我们。”陈阿条说,她一直将当时的情景铭记在心。几个儿女长大成人,日子也越过越好,陈阿条就想着尽自己的能力回报乡亲。
10年间,200多人次得到了陈阿条的资助。而陈阿条本人,一个月的开销却不足10元。
在嘉善,像陈阿条这样的人还有很多。积善成德,善德成人已经成为嘉善人的共同价值观。
平湖的港:船来船往看变化
“解缆、起锚。”9月10日,嘉兴港引航站引航员余蔡坪登上巴拿马籍货船“环球凤凰”,开始他今年的第290次引航任务。
一天忙碌下来,余蔡坪圆满完成了4次引航任务。“中饭、晚饭都在船上吃的,忙的时候没个准点吃饭的。”余蔡坪说,现在这忙碌的日子越来越多。
提起引航,余蔡坪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我们引航的船只每年都递增20%左右。”余蔡坪扳着手指头说,今年以来,引航站引船1300余艘次,比他2000年到引航站工作时多了近1000艘次。
引航员忙碌的身影背后,是嘉兴临港产业的兴起。“十一五”期间,嘉兴港累计完成水运建设投资逾42亿元,目前嘉兴港拥有外海码头泊位36个,其中万吨级泊位26个。今年1至8月,嘉兴港已完成货物吞吐量3749.2万吨,同比增长11.9%,装卸集装箱45.05万标箱,同比增长39.8%。
海盐的桥:桥边农家新生活
这两天,52岁的张凤英正忙着装修房子。这套位于海盐经济开发区东海花苑小区的房子,是张凤英为小儿子准备的婚房。
“哪会想到能住进这么好的小区?”张凤英指了指不远处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说,“我们的生活,因大桥而改变。”
2004年,张凤英家老宅因跨海大桥而拆迁。2008年,张凤英拿到了3套新房的钥匙,搬进了东海花苑小区,其所在的西塘村也改成西塘社区。
站在自家阳台上,张凤英感叹道,一幢幢公寓,一条条马路,一座座厂房,一个个码头,几乎一夜之间建了起来。
“大桥新区企业多,找工作不要忒方便哦。”张凤英现在在新区一家企业工作,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工资近两千块。“每个月还有900多元的养老金可以领。”张凤英乐滋滋地说。
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张凤英说,现在小区周边菜场、超市、理发店、网吧,一样不少。张凤英开心地说:“城里有的好东西,我们这里都有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