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世界 共赢发展的中国贡献
和谐,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人类的共同向往。和谐世界,中国外交的理念创新,也是各国人民利益所在。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顺应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形势,积极致力于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世界舞台上倡导“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对国际关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中国战略,显示了非同凡响的世界意义。
和平内涵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
胡锦涛多次对和谐世界理念进行深入阐述:
——2005年4月,胡锦涛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在讲话中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2005年7月,胡锦涛出访俄罗斯,“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
——2005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深入阐释和谐世界理念。
——2006年6月,胡锦涛在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会议上首次提出“和谐地区”思想。
——2006年8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强调,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系统阐述和谐世界理念的深刻内涵: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
中国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在国际社会致力于推动建立和谐地区、和谐世界,寻求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模式间的和而不同、共存发展。和谐世界理念的宣示,让国际社会进一步理解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进一步看到中国力量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的希望。
党的十八大代表、外交部部长助理马朝旭说:“过去十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和平国际环境。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开展全方位外交,增进与各国政治互信,保持与各大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深化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巩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解决国际热点和难点问题。”
十年来,中国声音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热切期待。马朝旭说:“党和国家领导人身体力行,开展了密集的重大外交行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胡锦涛主席连续7次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阐明中方立场和重要主张。我国努力引导国际社会应对危机的思路与实践,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应对危机和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机制,扩大了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制度性权利,维护了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和平认知
倡导和谐世界理念,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共和平、共命运、共发展的世界观
和谐世界理念,反映了中国对世界和平的态度。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绘制了未来5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在对外工作部分再次提出,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些深刻的阐述,再次告诉世界当代中国对外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达到什么目标和怎样实现目标。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新世纪头20年由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大国关系相对平稳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提供的发展机遇就可能丧失。抓住战略机遇期,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繁荣起来,中国坚定不移地做出战略抉择。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对世界和平抱有坚定信念。
党的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十年来,我国领导人利用出访、参加国际组织等场合宣示‘中国主张’、‘中国立场’,既体现了中国‘和合’的宏大思想,又顺应了世界和平发展互赢的时代潮流,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共和平、共命运、共发展的世界观。”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