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深化两岸交流 却“不越雷池半步”
马英九11月3日主持国民党“中评会”,提出未来3年两岸政策三大重点:扩大和深化两岸交流,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以及通盘检讨修正“两岸关系条例”。上一任期中,无论外界怎样批评马英九“缩手缩脚”,两岸确实在各方面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大突破。而在自称“没有连任压力,只有历史评价压力”的第二任期,马英九提出的三大重点能为他奠定一个亮丽的历史评价吗?
旧话重提无突破
台湾经济失速,年增长率在“保1”徘徊。马英九近期的满意度同样在20%上下游荡。多项内政措施引发争议,民生问题不断延烧的状况下,两岸经贸、旅游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成为台当局最拿得出手的政绩。
在3日的国民党“中评会”上,面对一众国民党大佬,马英九提出了未来3年两岸政策三大重点。扩大深化两岸交流,是其一贯方向;互设办事机构和修正两岸关系条例,则属老话重提。
“两岸关系条例”是台方处理两岸事务的主要“法源”依据,已经实施了20年。台湾媒体坦承,“条例”中不少规定不止是不合时宜,许多有歧视之嫌,因而亟待修改。两会互设办事机构已经说了4年。两岸每年往来人数现已超过700万人次,越来越多的紧急状况随时发生,如陆客在台发生安全事故,台商、陆资的商业纠纷等,现在的处理方式是委托台商协会协助处理,往往缓不济急。
毋庸置疑,马英九的“三大重点”方向正确,也切中当务之急,但如果用“历史评价”的要求看,却缺乏高度与格局。第一点失于空泛但还预留想象空间,后两点未免陷入工作细节而缺乏战略意义。
至少做好两件事
马英九的上一任期,国共两党跨过海峡再次握手,两岸两会恢复中断9年之久的制度性协商并签订18项协议,大陆居民开始赴台旅游,两岸经贸间的关税和制度壁垒大幅降低,合作不断加深与扩大,这些都是马英九无可替代的政绩。
然而,许多政策也留下了遗憾,比如陆资、陆生入台,都因台当局过多的限制而收效甚微。甚至给台湾带来滚滚红利的大陆居民赴台游,也是在业者不断催促之下,各种限制才得以逐步放宽。这其中绿营无疑是最大的阻力,但国民党拥有“立法院”过半席位,本来拥有最终决定权,所以马英九每次让步都伴随着“软弱”、“没魄力”的批评之声。
在马英九没有连任压力的第二任,蓝营期望马英九能放开手脚,两岸互动进入由经济到政治的深水区,触碰“两岸和平协议”等更有历史坐标意义的议题。不过,马英九前几次谈话并未显示任何“越雷池半步”的意图。
大陆学者吴能远认为,马英九要确定自己的“历史定位”,未来3年至少应做好两件关系到台湾根本福祉的事,一是建立两岸关系不可逆转的制度保障,考虑签署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协议等;二是对李登辉、陈水扁时期在台湾“去中国化”、搞“台独”所造成不良影响拨乱反正,让台湾民众充分认识到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性。
谁阻挡了马英九
马英九还是台北市长时,可以轻松喊出“两岸终将统一”,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他的两岸基本论述就成了“不统、不独、不武”。马英九团队认定,把“不统”放在第一位最有利于选举。令人忧心的是,或许正是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马英九上任两年多时一项调查显示,认定自己是台湾人而非中国人的比例达到历史新高的52.4%,而陈水扁时期才45%,1992年仅17.6%。
过于在意反对者的声音,而忽视支持者的想法,是蓝营对马英九诟病最多之处。不论是把“不统”放第一,还是在诸多两岸政策上的妥协退让,都是这种性格特质的表现。民进党大佬沈富雄不久前断言,马英九未来3年的两岸政策“不会有任何开创性”,因为马英九“无力面对任何问题”。
饱受批评的还有马团队的执行力。马英九日前承诺,大陆居民个人游的上限要从每天1000人提高到2000或3000人,然而“陆委会”随后表示人数上限没有改变的规划,令岛内业者“大失所望”。台湾媒体评论说,当局执行力已到了“红色警戒”的地步。马当局近期提出的救经济药方,包括争取台商回流、引进陆资、提高大陆居民个人游限额等,方向都对,但几乎所有问题都卡在高层宣示了,但底下动不了。
马英九需要拿出更大的决心,才能在历史上画下更漂亮的一笔。(记者 王 平)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