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0日电(记者 马学玲)近日,一条“吐槽”90后实习生“拒订盒饭”的微博引发颇多争议,继“闪辞”风波之后,开始走上工作岗位的“90后”再遭非议。面对一波波质疑,“90后”无奈中夹杂着些许愤怒。职场新人路该如何走?“拒订盒饭”是不通世故,还是反抗“奴性”,对此,初涉职场的“90后”、已是过来人的“80后”、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专家各有说法。
一滴水不代表一世界 拒订盒饭就是职业观不正常?
日前,被认证为资深电视节目制作人的网友“易小术”在微博讲述了一起“90后”实习生“拒订盒饭”事件:在一次策划会上,主任让一名实习生帮忙给大家订盒饭,按人头,他请客,结果该实习生以“我是来实习导演的,这种事我不会做的”为由拒绝,主任瞠目结舌。
这条微博目前已被转发万余次,众网友纷纷跟帖,吐槽身边的“90后”实习生太过自我、目的性强、不懂人情世故。
1990年出生的童洁今夏刚刚步入职场,供职于北京一家知名网游公司。她说,作为一个刚进公司的“90后”,会主动问领导订饭,给领导拿水果,这些都是个人的性格及对工作和人际认识上的自我决断,没必要纠结。
“但认为新员工就理所应当做这些打杂的事情,这是错误的。”她说,因为这不是工作KPI中应有的,更不是每一个新员工成长路上必须的。这个观点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本质区别,其诞生一定程度取决于国人头脑中既定级别高低的意识,需更正。
在童洁看来,这本身完全就是一件小事,不具备那么大的争议性。之所以引发巨大社会争议,是因为“90后”标签所带来的一系列舆论效果。
“第一批‘90后’刚刚走出校门,社会就如此关注我们这个群体的个性、叛逆点,并试图以此间接证明‘90后’的确是‘脑残’、不识趣的一族。” 童洁希望社会能给“90后”更自由的学习和施展个性的空间,不要扼杀或指责成长中的一点点小叛逆。
对于“90后”夹杂着些许无奈的愤怒,知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只是一个个体的情况,有个体的原因。
他指出,个性意识太强,团结协作意识很弱,责任心不是特别强,为人处世过程中更多考虑自己……这些印象在有些“90后”中确实存在,但不能把所有“90后”都贴上这种标签。
资深人力资源管理者张若兰认为,有时候“一滴水不代表一个世界”,这么多的“90后”,不就出了这么一个拒订盒饭的吗?这也并不能代表所有的“90后”。
张若兰说,身边工作的“90后”整体表现还是不错,要客观看待这一代人,不能不负责任地评价所有“90后”都是倔强的、不理性的、职业观不正常的,这样对他们不公平。
80后“过来人”追忆实习经历 打杂关乎前途?
“我觉得初入职场,只要不是过分的事情,还是乖乖服从领导安排吧。”在重庆一家泵业公司上班的机械工程师李想如是说。李想今年27岁,参加工作四年有余,表示会帮领导充话费,主动给领导倒水,很开心干这样的事。
29岁的张楠是一家新闻网站的部门主管,处事业上升期,颇受领导重用。她笑着告诉记者,主要是因为当年打杂打得好,才能够有今天。“如果一个新员工,连打杂这点小事都做不好,我不认为他能做好我安排的其它工作。”她说。
30岁的李永峰是一家全球知名跨国企业的项目经理,他有着完全相反的观点。他认为,这件事说明正在步入职场的“90后”职业态度乃至人生态度的转变,“奴性”思想逐渐减少。在IT界打拼七年的他表示,从来没有被上级要求过订盒饭之类打杂的事,因为公司会有专人去做。
“90后”在遭受“谴责”的同时,也有舆论认为,使唤实习生订盒饭、买咖啡等是职场“陋习”,职场“老人家”应反思。
而李想并不太认同这一观点,她认为,天天使唤实习生干这些杂事才能勉强算是陋习。
张楠表示,也许的确有一些“倚老卖老”的老员工,故意为难新人,但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是为了让你打杂而打杂,同事之间相互帮忙也是正常的。
“此外,帮打杂是实习生了解同事和领导的上好机会。”她说,比如通过订餐,你可以知道领导吃饭的口味,聚餐时点菜就可以露脸。以后有好事时,领导自然想着你。不过当然了,打杂不是全部,还是要用心学习相关的工作,有业绩才是硬道理。
“打杂了前途就能好么?我看未必,至少不能一概而论。” 李永峰反驳了张楠的观点,他认为,这个具体要看单位性质,取决于官僚主义严不严重等因素。
李永峰说,不要因为个别“90后”不尽人意的表现就上纲上线,职场“老人家”不能倚老卖老,有很多应该反思的地方。对于“90后”职场新人,应该在包容的前提下审视。
当被问及对初入职场的“90后”有何建议时,李想说,年轻人真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不光“90后”,“80后”也一样。如果实在觉得委屈,想想媳妇终会熬成婆,就会好受很多。
“改变不能接受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李永峰简单利索地说。
雇主对拒订盒饭者说NO 职场需要“逆商”?
北京某知名电子商务公司资深HRM(人力资源经理)楚青云表示,招聘时如遇“不接受订盒饭”临时工作安排候选人,是不会选择的。他表示,我们喜欢这样的“90后”:个性可以保留,有与工作一起成长的心态,个性与工作互不冲突。
张若兰也秉持同样择人理念,她说,拒录原因有三方面,首先,该候选人执行力难以符合组织要求。其次,从组织分工角度来讲,该候选人也是不合格的,因为任何一个组织绩效的达成,都需团队分工协作。另外,这样的候选人没有大局观。年轻人应该首先服从,然后再提发展的要求。只有服从大局的人,组织才会给他发展的机会。
也有舆论认为,90后的诉求未必全然不合理,用人单位也应反思,对待90后公司变招才对味。
楚青云则不完全赞同此观点,因为这名拒订盒饭的90后所发生的举动,有“情”无“理”。他认为,就像一个人的社会角色一样,他在职场中的角色也不会是单一的,生活中可能是儿子、家长、朋友,工作中可能是上级、同事、下级,每一角色赋予这个人不一样的角色功能,只有角色到位,社会责任感才会充分体现。
楚青云说,招聘“90后”时会重点考察团队合作能力、融入环境能力以及面对不公待遇的应变态度,也就是所谓的“逆商”。
张若兰认为,“90后”能否在一个单位生存并得到发展,加入组织后的“融入”很关键,这对于人力资源工作者是一个挑战,也是义务。首先,要将企业文化植入,让他们一开始就有认同感。其次,要对他们进行标准化培训,一开始就清楚做事规则,才能作对。最后,必须重视对他们职业的规划和成长的关注。
她补充说,既要让员工在任何时候能接受组织需要去“订盒饭”,服从组织安排、服从大局需要,又不能让员工一辈子“订盒饭”,没有发展。
关系社会潜规则“水”很深 职场新人路在何方?
今夏,第一批“90后”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2012年因此也被称为“90后入职元年”。有“火星人”、“新新人类”等标签的他们走上工作舞台,给社会带来新鲜力量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新的问题。
“拒订盒饭”事件使“90后”招来非议,加之此前频频曝光的“闪辞”等新闻,职场新人事业之路似乎并不平坦。
对于这种境遇,“90后”也有无奈。正如童洁所言,其实,不论“90后”是什么样的群体,都是这个时代教育的产物,个性、叛逆、行为准则都是应运而生,所以,如果给这个群体贴上的标签有问题,也间接说明了这个社会有问题。
她的说法,得到了熊丙奇的支持。熊丙奇认为,中国缺乏一种公民教育,很多时候可能没有关注到公民本身的权益。因此,职场人对自己有怎样的权利和责任都不是很清楚,导致很多关系变得不清晰。
此外,以一个成熟员工的标准来要求实习生或者刚入职的新人,这本身是有问题的。他认为,将人职业化的角色应由社会扮演,如果学生刚毕业就成了“老江湖”,这种现象也是不好的。
有媒体曾指出,要分析“90后”的职场表现,必须认清这代人的共性是他们成长时代的反映,包括改革开放、人口结构变迁、经济社会变化等等,时代在他们每个人身上烙下的痕迹远远超过他们的个人意志。
熊丙奇说,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大家依法办事,但又处关系社会,必须按照很多潜规则行事,那么坚持原则的“90后”,就可能被说是“不懂事”。
因此,熊丙奇认为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应该用正确的方法评价一个刚入职场的人——必须首先是从法律和规则的层面,然后再从道德的层面。
他数次强调法律与规则的重要性,这个规则当然也包括企业制定的内部规定,因为有了这根“准绳”,至少可做出一个基本的关于对与错的判断,不会出现举道德大棒打击合乎规则法律的行为。
“步入职场的90后首先一定要有职业意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明确的目标,朝着一个方向坚持下去,这是最重要的。”熊丙奇如是说。(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姓名为化名)(完)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