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陆创业,不想一辈子给人打工
“哎哟,雪!” 27岁的戴煜琪走下飞机,第一次看到雪,“我那天觉得特别热。我用手接着雪,就这样。”戴煜琪向中新网记者演示,他是怎么样迎接人生中的第一场雪。
那一晚,他在北京昌平过的。从机场到昌平的一路上,戴煜琪看着窗外的街道,“这不是10年前的台北吗?”2002年的北京不如戴煜琪想象中的繁华,“每个人都慢悠悠。”
看惯了台北上班族的“机车阵”,北京的“自行车”令他惊讶:“就是一个部队似的,骑脚踏车的一群。然后穿着那种军大衣、老布鞋,我们台湾人叫功夫鞋的。”
不久,戴煜琪、两个台湾同乡和一个北京人合股在昌平开了“迷你涮锅店”,地点就选在政法大学附近,紧挨着另三所高校,因为口味正宗、价格低廉、且有免费的冬瓜茶供应,生意红火,最高的日营业额曾做到五六千块。
但是,2003年3月北京“非典”爆发,“街头已经空无一人,公交车司机也剩三个人,一个司机两个售票员”,戴煜琪回忆说,原本“高朋满座”的火锅店一下子门可罗雀,“一天就做七八百。”
“迷你涮锅”创业计划就此草草收场,7月,戴煜琪撤资回了台湾。
但这短短几个月也不是毫无收获,起码在这里他找到了一生的恋人。正是她,让戴煜琪下决心,再回北京创业。
恋人:“赢得”姑娘 经历艰辛
“哎哟,不错哦,然后就交往了,”戴煜琪这么描述他和媳妇——一位昌平姑娘——相恋的过程。
当年戴煜琪在昌平开火锅店时,这位昌平姑娘应聘当迎宾。“她个高,鹤立鸡群。”戴煜琪一眼就看到她,然后就“假公济私”对她多加关照。“比如说,吃饭时间到了,我看她比别人晚,还没吃饭,我就刻意把她的饭先留着。”
有一次,戴煜琪看到她躲在一个包间里吃馒头,“我进门一看,唉哟,‘后厨没准备饭菜吗,你怎么吃馒头’?那一种感觉让我特心疼,一个小女孩吃馒头,我不知道面食是北京人的主食。在台湾感觉吃馒头是经济不好的人,一个馒头分成三餐吃这样子。我让她去外面做卫生工作的时候,我偷偷20块放到她包里,她要走的时候,我跟她说‘记得晚上回家吃饭,没钱的话包里有’。”
体贴的台湾男人终于赢得这位北京姑娘的心,但女孩的父母并不赞同。“因为毕竟我是台湾人,回台湾咋办?”
他还记得第一次拜见岳父的场景。
“你就是那台湾小伙儿啊?”戴煜琪模仿道,“我说‘叔叔您好!’他讲话我听不懂,太快了!我都没听明白是什么意思。我都叫我女朋友‘翻译’给我听。”
老人家对戴煜琪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不仅因为他是台湾人,还因为他“没车没房”。
戴煜琪跟女友承诺,“你放心吧,如果我在北京创业,能慢慢站稳的话,我会待在北京。”
2004年,戴煜琪和朋友合伙在国贸又开了一家火锅店,但只能勉强收支平衡,2005年即告关闭。此后,戴煜琪开始游走于海峡两岸:在台湾待几个月,去饭店打打零工,或者去板桥夜市帮叔叔剁鸡熬汤;如果女友打越洋电话哭着问“到底会不会回来?”他又赶紧收拾包裹回北京陪她几天。
这种两边奔波的日子直到2008年12月才结束,因为老父亲在那时去世,戴煜琪在台湾守孝一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