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兑水获利大造假败露处罚轻
经济增长“水分”误导宏观决策
经济数据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宏观决策和预调微调政策的出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日前指出,要保持经济增长,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经济形势严峻,要实现稳增长目标,就要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预调微调力度,而预调微调必须以准确及时的经济数据为依据,如果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有水分,将导致决策层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失误,最终误导宏观决策。
造假成统计领域最大腐败
虽然经济数据的准确性事关重大,然而,近年来虚假数据事件屡见报端。大到GDP,从2008年开始,中央和地方连续出现地方数据超过中央统计数据的情况;小到村里的鸡鸭,一位村党支部书记曾回忆说:“到年终,要按分配的任务填报。当时,要把1只鸡说成4只鸡,甲鱼一只没有,就上报捕捞了几千斤,生猪出栏170头,上报650头……”
今年3月,国家统计局首次曝光两起数据作假案例,一是重庆永川区干预企业真实独立上报统计数据,二是山西省河津市统计局个别工作人员曾向某些企业发送数据资料,要求企业按给定数据上网报送。
对于数据造假现象,国家高度重视。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是统计领域最大的腐败,坚决惩治和积极预防在统计上弄虚作假是统计系统廉政建设的首要任务。今年8月中旬开始,国家统计局陆续派出工作组,对地方工业产值以及相关情况进行抽查和调研。未被抽查的省份,也发出紧急通知,要求辖区内市县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对本地工业、能源等数据进行自查。
病根子在于“数字出官”
数据造假屡禁不止根源还是出在领导干部身上。曾经因编造假数字受到行政警告处分的湖南省衡阳县乡镇企业局原分管统计的副局长冯加格,在上报1999年乡镇企业年报时,认为总产值162亿多元太大,利润总额12亿多元太少,不利于年终考核,于是指使下属编造假数字。另据报道,有些领导身边有“两本账”,向上级汇报成绩是一本添满漂亮数字的账,讲困难、搞扶贫时是另一本账。
专家指出,“数字出官”是统计造假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对于官员的评价考核过于依赖数字,很多地方官员将不太耀眼甚至是“负增长”的经济数字等同于失职,生怕因此保不住“乌纱帽”,只好用虚假数字加以掩饰。
统计造假屡禁不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处罚过轻。目前对造假官员很少进行大处罚,一般是批评和责令改正。与轻微的处罚相比,造假获利可能更大,造假成功可能因“良好的政绩”而高升。权衡风险与收益,急功近利的官员宁可选择造假。
统计数据不能任人打扮
统计是决策的基础,正确的统计是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习近平强调,在充分肯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是健康的前提下,我们决不能低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专家指出,在当前经济困难时期,政府决策对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准确及时的统计数据是中央政府把控预调微调力度的重要依据。而表面繁荣的虚假统计有可能掩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从而最终误导宏观决策选择。
统计数据不仅关系宏观决策,还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对此,马建堂形容说:“统计的公信力就像层窗户纸,捅破了容易,维护、修复很难。”
统计是科学,统计数据不能任人打扮。专家建议,要解决数据造假问题,必须改进干部考核和任用制度,淡化GDP在考核中的分量,将重点放在质量、效益、结构、民生、环境和社会发展上。同时,要增强统计部门的独立性,使统计数据尽量摆脱官员的钳制。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