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鸡肉的“信息不对称”,提出一个未被重视的问题:如何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披露?
近日,网文“一只鸡的生活意见”热传。根据中央电视台对速生鸡的报道,网友以第一人称重述这种鸡“悲催的一生”:从出生到出栏,只要40多天,基本不睡觉;鸡舍环境肮脏,除了饲料外还要吃20多种药品,其中大多是抗生素。
按照畜牧专家的说法,“速生”并非那么可怕。现代化育种技术、高水准饲养管理、全面均衡的饲料营养……随着养殖水平的提高,那些过去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从科学角度讲是可以实现的。所以,40天生长期是否太短、能否使用药物或许可以存而不论。对于“一只鸡的一生”,更应关注的是毫无节制地投食药品,甚至是违禁药品。在电视画面中,我们能看到一些鸡场使用了“盐酸金刚烷胺”等禁用兽药,而地塞米松则是激素类药物,可以让鸡多吃饲料。
加强对畜牧生产的监管,已经是个老话题,从毒奶粉到“健美猪”,不断被放到台面上讨论。实际上,由于大多数实行规模化生产,对鸡场的监管并不复杂。通过录像监控、突击检查、实地走访,都能发现问题。速生鸡事件中出现的编造养殖记录、花钱买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等,暴露出的是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失职。
鸡肉这类食品,存在着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链条中,消费者处于最尾端,信息经过层层传递,到消费者那里时已经大大衰减。靠眼睛,只能看到颜色、光泽;靠嘴巴,只能尝到鲜度、口感。服用了禁药,鸡肉中残留的相关物质超标,消费者既看不出来也尝不出来。更多信息,只有通过“试错”来积累。但这一过程,存在风险,甚至是代价高昂。
这样的信息不对称,可能造成严重的“市场失灵”。在经济学中,这叫“柠檬市场”。买方不了解商品的质量情况,因而不互信,使得交易成本变大,最终导致市场萎缩和消失。更重要的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鸡场老板不会考虑消费者的想法,在监管缺失之时,会大胆使用违禁药品、超量投药以降低成本,整个市场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过程,损害消费者权益,降低社会福利。
从信息的角度看,速生鸡事件提出了食品安全领域一个未被重视的问题:如何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披露?中国社会科学院《法治蓝皮书》通过对全国43家地方政府网站的调研,发现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信息披露还不到七成。具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各政府机构之间如何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平台?食品安全信息如何快速、有效地传达给消费者,建立持续动态的监督检测信息披露制度?这些都是完善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必须回答的问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