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研究科幻文学的著名学者、作家吴岩20日表示,“2012末日说”完全是一个商业炒作。他认为,应该认真反思“末日”,从根源上提高大家的科学认识能力。
搞科幻的没人相信“2012”
12月22日下午,传言中“世界末日”之后的一天,在国内首开科幻文学研究生课程的北师大教授吴岩,将与科幻作家韩松一起,出席一场探讨中国科幻未来的活动。
尽管经常能看到“末日”题材的作品,吴岩表示:“科幻人都不相信‘2012是末日’。”他透露,有关“2012”,国外曾经专门开过会,认真研究过“末日经济”。
“这就是一个经济的噱头。以末日为基础,做一系列产品,完全是一个商业炒作。”吴岩说,“过了2012,这次炒作过了,又得想新的炒作。”
中国传统文化里没有“末日文化”
在此前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采访时,吴岩曾表示,“中国古典文化和宗教文化中都少见对末日的预警基因,这从中国人的时间词汇及其出现的历史顺序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多年以来,在中国的主流文化中,想象世界末日被视作一种荒唐的、病态的、与自然界运行规则相冲突的文化呓语。”
他对中新网记者解释说,中国传统里自始至终都没有“末日文化”,而且对此持特别嘲笑的态度,就比如“杞人忧天”的典故。中国文化里还特别讲究繁荣昌盛的延续,在日常生活里连不吉利的“死”这种话题都忌讳。事实上,很多其他文化中也没有“末日文化”。
吴岩认为,真正相信“2012是末日”的中国人不会有多少。如果确实有年轻人相信,那只能说他没有经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如何严肃、理性反思人类的“末日”困境?
尽管不相信各种流传的“2012末日说”,吴岩表示,如果能够借“2012”这个机会,反思下人类“今天的生活应不应该这么做,明天该怎样转换生活方式”,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他表示,现在很多专家出面辟谣说“玛雅人算错了、小行星撞不上”,这种科普,只能是暂时的“饮鸩止渴”。因为从科学上讲,未来存在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那要撞上,肯定是末日”。将来的科学工作者,有可能会预测出来。
吴岩认为,应该从根源上提高大家的科学认识能力,思考“(人类)怎么能够避免末日”。这才是关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末日文化”不做认真思考,实际上是有害的。
吴岩说,在真正严肃的科幻文学里,“末日”是对人的拷问和考验。通过反思,可以帮助调整人生。他以优秀科幻作品举例说明,认真反思“末日”,会获益很多。
比如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书中写到,因为滥用农药,对世界造成污染。这是对环保理念形成有重要作用的一本书。
卡尔·萨根的《核冬天》,写了一个“毁灭的冬天”。引爆核武器,会造成整个世界昏天灰地、经年黑暗的后果。这篇文章对冷战时期的大国削减武器,也有一定影响。
还有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罗马俱乐部”,科学家们在一起讨论人口与资源的搭配。他们发现按照当时的人口增长趋势,地球是无法承受的。
此外,像科幻大师威尔斯的《世界大战》,阿西莫夫的《日暮》等,也都是末日题材的经典作品。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