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陪后果
对亲人的印象还停留在以前
有数据显示,由于长期缺乏沟通,人们对父母现在的印象越来越模糊,许多人“对父母的印象更多地停留在以前而不是现在”。而对祖父母辈亲人的陌生感则更明显,不久前,微博网友@诺伊Noyee讲述了她和奶奶相见不相识的故事:
“每年春节我都会去奶奶家,之后再去便又到下一年春节。我十几岁的时候,奶奶70多岁。昨天,我匆忙路过,留下要转交的东西。奶奶竟然看着我问:‘你是哪位?’因为是老家的方言,我听了两遍才明白,而后怔在那里……原来那疏远的距离让我只记得自己不再是十几岁,而忘记了她也不再是70多岁了。”
“老人们早已习惯了我们的离开,习惯了为我们着想。”在长沙做生意的东北汉子刚哥说起老父亲便泪流满面,“父亲7年前得了癌症,那时候我的生意刚刚有了起色,父亲逼着家人不准告诉我。5年前,父亲去了后我才知道。原来那年我回家过年,他强烈要求出院,就是不想让我分心。”
“失陪”也可能造成孩子对父母感情弱化,“儿童3岁以前和父母有生理基础上联系,即使父母不在身边,对感情的影响还不算非常大。3到6岁是和父母建立心理关系的时期,如果这段时间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就会把对父母的依赖转向身边其他人,例如爷爷奶奶,一旦这种替代关系建立起来,对父母的依赖和感情会逐渐弱化。”石鹏建议父母们尽量在孩子6岁前能陪伴他们。
即便是陪在家人身边,也有不少人“心不在焉”。《不在场证明》中的数据显示,七成以上的女性因为长期缺少陪伴而缺乏幸福感,50%的人在忙碌过后面对伴侣时表示不想说话。
深读·反思
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每每听到筷子兄弟的这首《父亲》,刚哥总会忍不住落泪,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下葬那天,他喝多了,半夜醒过来,想了很多。“自己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忙着谈生意、应酬、会朋友,看着母亲骤然老去的容颜,会忍不住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微电影《时间门》里,一位事业有成的男人忽然患上失忆症,在记忆最终消失前,终于懂得了生命中的轻与重,只有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才具备了不朽。遗憾的是,他发现自己无数次错过了真正的幸福生活,错过孩子的生日,错过年夜饭的欢聚,错过与家人的出游……“很多人都在选定的方向上急速奔跑,跑着跑着发现自己跑错方向了,原来幸福在另外一个方向,就像微电影中的男主人公。”心理学家张怡筠看完电影后表示。
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应该追求和享受的?在记者的调查中,41%的人选择“小富即安,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享受生活。”36%的人选择“尽最大努力积累财富,为家人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还有5%的人表示“不知道,被动接受生活。”
“一方面,人的本性中有对家庭的眷恋,渴望人跟人之间近距离的亲切接触,尤其是跟亲人、朋友,这种接触不需要任何社会性场面的加冕。”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有社会性的一面,有一种潜在的“迁徙”本能,不断往外奔,去争取社会的认可。石鹏认为,“做父母的终极任务是随时准备好孩子的离开,子女也在随时准备着离开。”从心理需求上看,人到中年,会逐渐回归内心,寻找自我,思考真正想要的东西,所以难免会有抱怨、否定。“近几年来,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被定为法定假日,从形式上也是一种向传统的回归。向传统的回归就是向人性的回归。”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