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于1月5日至7日进行,180万人报考再创考研人数新高。“考研热”的背后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
由高校扩招带来的“考研热”在中国持续升温。1999年开始高校本科扩招,第一届学生2003年毕业,当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即创纪录地达到79.7万,10年过后已增长百万,平均每年增长10万人。在180万人考研大军中,按照往年考录比例推算,最后考上的不到三分之一。
据《齐鲁晚报》报道,在考研大军中,有为上名校深造而辛勤复习的苦读生,有放弃现有工作想改变就业前景的在职考生,还有单纯上考场碰运气的“酱油党”。记者采访了不少报考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名校的应届毕业生。说起考研的初衷,除了个别考生称喜欢学术研究外,大多数考生还是以找个好工作为最终目标。
根据《文汇报》的报道,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刘玉祥认为"考研热"的一个客观原因是:很多大学生发现,要兑现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本科学历越来越不够用。不仅应届生忙着考研,连在职的都想着"回炉"。分析考生动机不难发现,多数人读研不是为了做研究,而是把硕士当成择业的跳板。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说到底,“考研热”背后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同时社会上也有不理性的学历需求,所以才有如此多学生考研。
他表示,目前考研热存在着两方面的“盲目”,一是学生盲目,他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不知道未来学业和职业如何发展。二是大学盲目发展研究生教育,现在不少大学追求“高、大、全”,把拥有更多学科、更大规模的研究生教育作为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据《长江日报》报道,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的一份“关于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查结果显示,89.7%的“三本”高校学生感受到在求职过程中,企业对独立学院学生存在学历歧视。这也是这类学生纷纷加入研考大军的原因之一。
熊丙奇称,未来几年研考人数还会继续增加,因为就业形势短期内不可能根本改观。他认为,就业形势没有根本好转,大学生总规模在继续增加,许多学子仍会把研考当作增加未来就业砝码的一条出路;“二本”、“三本”高校为提高非失业率、提高学校声誉,会继续鼓励、推动学子考研;研究生招生规模继续在扩大,一些“二本”高校和民办高校也开始办研究生教育,高职院校未来也有办硕士点、博士点的计划,学子读研的机会多了,会刺激更多人选择研考。
但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顾云深认为,"考研热"每年升温,其实另有一层道理:当越来越多的大学在本科阶段实施通识教育后,虽有助于拓宽本科生的知识面,但培养的学生专业性不足,只能靠硕士教育弥补。
实际上,硕士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早已发生了变化。“老觉得考研究生是为了做研究,这种观念已经落伍了。”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晔介绍,教育部2009年曾专门出台政策,明确高校首次把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向应届本科毕业生开放,意在根据社会需求大力推进专业硕士培养,与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对接。
“考研的学生们一定要尽早明确志向,想到企业找工作的应多关注专业硕士。”李晔拿同济大学的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举例,这是国家开办的首批专业硕士学位,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准备进入建筑业界的从业者都清楚,如果要当建筑师,都会选专业硕士,而不是选学术型硕士或博士。在李晔看来,这是今后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考研的学生应该有清晰判断。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编辑: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