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打车难举措未奏效 张芳曼制图
核心阅读
记者在北京实地探访发现,乘客说打车难,司机说钱难赚,黑车猖獗泛滥,是目前最突出的三大问题。
有人说,打车难是个“死局”。其实,为了缓解打车难,北京近年来不乏举措和表态。可是直到现在,难题依然没得到缓解。破解打车难,是否真成“死局”?本报记者继续追踪,探寻打车难的症结和对策。
北京多方举措,试图缓解打车难
记者通过网络查询发现,为了缓解打车难,近年来北京市相关部门不乏举措和表态。
就在新年前夕,2012年12月28日,北京市交通部门推出了“史上最严”出租车违规行为处罚措施——规定出租车司机拒载、议价等行为将停岗1年至3年,进入“黑名单”的驾驶员不得被录用。
去年北京“7·21”暴雨后,针对舆论质疑较多的打车难及出租车多收费问题,北京市交通部门表示,将通过制定奖惩措施,鼓励司机雨天多出车、多运营,而凡是被发现趁恶劣天气多收费、拒载的将从严从重处罚。
2012年3月,北京市还提出,市民可以合乘出租车,特别是在早晚高峰时段,合乘者各付共同路段车费的60%,并可以打印多份发票。
根据交通运输部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的《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规定》,将严惩拒载、议价等行为。随后,北京市交通部门透露,出租车拒载最高罚款为2000元。
……
凡此种种,举措不可谓不多,然而,实际落实情况怎样呢?
以处罚拒载为例,根据相关部门界定,凡是显示空车待租标志,得知乘客去向后拒绝载客,或虽未显示空车待租标志,但主动询问乘客去向,得知去向后拒绝载客等行为均属于拒载。
可是,“的哥”有招儿。“有时看到不想拉的客人,直接假装没看见开过去,不能算我拒载吧?高峰期、下雨下雪天,堵得厉害不赚钱还容易出事故,我不出来,你管不了吧?”出租车司机翟师傅说,这是普遍现象。与此同时,媒体上“打车难”报道不断。
举措难奏效,问题究竟出在哪?
拥堵现实下,垄断格局导致乘客、司机、政府“三输”
“拥堵是个‘死结’,体制是个‘死局’。”有人这样分析北京打车难。
的确,拥堵导致收不抵支,是很多司机高峰期“趴窝”的主要原因。据了解,北京市2005年底机动车数量为258万辆,到2012年11月底,已经到了518.9万余辆。如此飙升,高峰期堵车不可避免。
长期研究出租车问题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军认为,出租车只是城市交通的一个环节。打车的难易度与城市交通的整体状况密切相关。如果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状况难以有效缓解,高峰期打车难问题短期内也不会消失。
而出租车管理体制,更是饱受诟病。王军认为,北京市政府目前对出租车行业的管制措施主要是准入管制、价格管制和公司内部承包合同管制。准入管制使出租车供给丧失弹性,无法应市场需求而增减。另一方面,准入管制禁止个人经营(除原有的少量个体出租车外),导致行业整体管理成本较高。
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薛兆丰也认为,数量管制和价格管制政策是导致打车难的两大主因。由于目前的车资标准未能体现司机的时间成本、堵车时的汽油耗费,以及异常天气下的出车风险等因素,所以本来要出车赚钱的司机,才会在乘客最需要用车的时段,反而选择了挑客和停运,从而导致了乘客和司机的双输。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莫于川认为,行政性垄断格局下,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也影响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问题这么多,缓解打车难就没招了吗?
各方支招三条:降低份子钱,灵活定价机制,完善叫车系统
现有格局下,尽管存在种种困难,不少专家和网友通过深入分析,还是发现有可以改善的空间。
“降低份子钱,我们的日子就会好过得多,对乘客也是好事儿。”已经开了15年出租车的王师傅认为,改变公司决定份子钱的现状,司机才有拉活的积极性。
“出租车定价机制可以更灵活,上下班高峰时段费用适当上调,或者增加政府补贴,提高司机出车积极性。”网友“EXPOTAXI0395”说。
完善叫车服务,提高出租车调度体系的效率也是可行之策。网友“花开三月”说,“现在的电话订车系统96106太不好用了,经常打不进去。如果能把叫车系统完善下,现有的出租车资源是不是能用得更充分些?”
莫于川认为,出租车公司让利、主管部门处罚这些措施都是好的,但是如果不根本破除垄断格局,治理效果会大打折扣。地方政府必须下定决心推进市场化方向的改革,通过有调控的充分市场竞争带来出租车运营的供需平衡,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提供良善高效的出租运输管理和服务,才能够解决打车难的问题。
薛兆丰也认为,只有放开数量管制,或以拍卖新牌照的方式,或以恢复申领制的方式,才能增加出租车的总供给,降低份子钱中的专营权垄断租;只有放开价格管制,才能让出租车公司和个体经营者灵活地厘定车资,充分调动出租车资源,减少乘客等候时间,让出租车恢复“应急用车”的市场定位。
也有专家认为,出租汽车的定位不是城市的公共交通,只是公共交通的补充。莫于川说,整个城市运力应该以公交、地铁等为主,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前提下,公众改变出行习惯,对于提高通行效率也很重要。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