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山西潞城1月9日电 在中国民众环保意识觉醒的当下,中国能源大省山西长治一化工厂苯胺泄漏导致下游数百万民众饮用水受到污染,连日来引发公众和舆论的强烈关注。
2012年12月31日,山西省天脊煤化工集团发现一根破裂的管道泄漏约38.7吨苯胺,其中近9吨流入了浊漳河,导致下游河北、河南流域水质受到污染,引发邯郸市大规模停水,而直到今年1月5日当地政府才上报并向外界公开。
尽管当地政府在迟报的五天时间内已经采取措施围堵清污,并对河流沿线的112家化工企业进行停产整顿,排查隐患,但仍受到广泛质疑,长治市市长对此表示“深深的歉意”。
苯胺是一种有毒且被广泛使用的化工原料,对人体健康和水质安全可能造成严重危害,这激起了民众对于本已稀缺的水资源受到污染的担忧。
在人口超100万的邯郸市,上周末供水被切断,至7日基本恢复。当地专栏作家连鹏在新浪微博上发帖称:“作为邯郸人,感到离奇愤怒……必须追究事故直接责任者和瞒报者的责任。”
继震惊中国的松花江水污染和广西龙江镉污染等公共污染事件之后,山西长治苯胺泄漏事故是给中国过去数十年粗放发展模式敲响的新一次警钟。
“政府和企业普遍追求经济利益,缺乏产业发展长期规划,无序生产现象严重,并且缺乏可操作的应急管理机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安全所水质安全监测室主任鄂学礼说。
为寻求解决之道,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并将其置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标题之下。有评论认为,这一提法如一阵“清新之风”,向外界彰显中共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
然而,在中国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污染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大型企业依然存在偷排漏排现象,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以山西为例,以煤、焦炭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使当地的河流遭受严重污染。2012年山西省环保厅的数据显示,31.6%的水质监测断面为重度污染断面。
广西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英辉说,当前,很多地方政府的公共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还很不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重了污染的严重性。
王英辉说,中国要控制公共污染事件的发生,首先应加大惩罚力度,一旦出现重大公共污染事件,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要进行严厉的处罚,对长期不加整改的企业必须强制关闭,把环境发展和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他说,要建设“美丽中国”,根本上必须完善中国现有的地方政府考核机制,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提高发展质量,认真回应关切公众生存的环境诉求。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