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明,海军装备研究院某所所长,专业技术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身材魁梧,脸上总是带着自信的微笑。正是这位儒雅的将军,带领着一群同样出色的科技工作者,让素有“战争之神”之称的火炮在舰艇上重振雄风,让我国海军的舰载武器系统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邱志明创造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纪录——
从事海军装备科研30年来,先后负责、主持承担和参加完成了50多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奖项。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也获得了我军首届科技创新群体奖!
心系装备谱华章,碧海丹心铸忠诚!邱志明和他的团队用青春和汗水为中国海军安上一柄柄克敌的利器,也为万里海疆装上一道道御敌的屏障!
日前,记者走进了邱志明整洁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墙壁上挂满的获奖留念照。一张照片,一份荣誉,一串光环,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
扎根沃土,让“打狗棒”变得硬邦邦
多年以后,已成长为我国舰载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领域知名专家的邱志明,依然忘不了初次上舰时的惊愕与沮丧。
1979年,在海军工程学院(海军工程大学前身)不到一年的邱志明第一次上军舰参观实习。没曾想,他却看到这样的情景——中国海军竟然还在使用20世纪50年代半自动、甚至是人工手动的舰炮武器,许多环节必须靠舰员手动操作,与那时在杂志上看到的全自动舰炮武器反差很大。
邱志明看到的正是海军指战员心中的伤痛!
“一个大国一定得是一个海洋强国,你考海军院校吧。”高考填报志愿前,正是父亲的这句话让这位来自沂蒙老区的县一中高考状元来到了海军院校。那一刻,这句话又如鞭子般抽打在心上,一种改变我国舰炮武器落后状况的责任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大学四年,他分秒必争。有的同学开玩笑,“让邱志明看电影,除非是太阳从西边出来。”大学20多门功课,他以平均95.3分的成绩毕业,被评为当年仅有的3名优等生之一,并被留校任教。
多年后,他成为这3名优等生里依然留在部队,战斗在海军装备事业第一线的唯一一人!
1982年,邱志明到工厂进行毕业实习时,了解到某型舰炮发射仅200发左右炮弹输弹簧就发生断裂,失去连射能力。这是该型炮在1966年设计定型和1975年生产定型时遗留的一个历史“老大难”问题。凭着年轻人的闯劲,在毕业设计时,他毅然选择了这个难题。有人劝他,“这个题目难度大,有风险,短期内难有结果,弄不好毕业设计就要砸锅。”他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在斗争,搞科研哪能没风险,为了改进部队装备,提高战斗力,即使失败,也豁出去了。于是,他一头扎进课题,连续奋战了几个月,进行了大量分析计算,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写出了题为《某型舰炮输弹簧断裂分析及提高弹簧寿命的措施》的论文,提出了改进的技术方案,受到院、系评委和导师毛炳祥的充分肯定,被评为优等毕业论文。
理论是一回事,实际应用到底怎样?他到工厂进行实际改装。由于没有专门经费,只能加工一块火炮加速机模板,成败在此一举。试验开始了,他的心也跟着提到嗓子眼儿。二百发、五百发、八百发,一直打到一千发!他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脸上露出成功的笑容。这项成果后来被海军装备技术部正式采纳并投入生产,而这份成功的喜悦也连同他21岁的青春年华一同载入《当代中国》丛书“海军卷”!
这次硬碰硬的实践使邱志明懂得了,“身为海军人,要有海军心。作为一名海军科技干部,只有站在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的沃土上,才能茁壮成长、叶茂根深。”
舰炮,曾经是海军舰艇的主要攻击武器。但随着舰空导弹和反舰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的大量应用,舰炮武器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于是,一场关于舰艇上要不要装炮,以及装什么炮的争论日益激烈起来。以英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甚至提出极端观点:“现代军舰可以不装舰炮,舰炮可完全为导弹所取代。”
我国也有不少人认为:在现代兵器家族里,舰炮顶多算个看家的“打狗棒”。可舰炮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邱志明却透过战争迷雾,看到了火炮这个“战争之神”在未来战争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舰炮是集机械、电子、液压、光学于一体的综合体,也是世界各国海军装备量最大、使用最广泛的舰载武器之一,只要发奋创新,就能让‘打狗棒’硬邦邦!”
在邱志明的书架上,摆放着一本厚厚的,已经发黄的大部头。这是1985年海军汇集10名编委编制的“舰炮武器系统射击效力评定”41项系列标准。除了邱志明是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外,其他9名编委都已经是德高望重的知名专家学者。在41项标准中,20多岁的邱志明参加了10余项标准编制起草任务。他一边虚心向前辈们请教,一边没日没夜地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20多年来,这一系列标准得到了广泛应用:现在论证的算法以它为依据,试验基地试验以其为参照,地方工业部门用它来优化确定总体方案,院校教材以它为蓝本,研究所培养研究生也开设了这门课。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