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绘
在美国海军陆战队前“海豹”六队队员马特·比索内特所著的《艰难一日》中,作者以亲历者的口吻道出了美军士兵负荷过重的原因及危害:“谋划者习惯于用无尽的选项、多余的设备以及所谓的‘好主意’让队伍负担过重,第一次执行任务机降着陆就像一吨重的瓦块一般砸到地面,开始行进时就感觉到腿生疼……”
一直以来,为了提高作战效能和保护士兵生命,美军不断地为士兵增配各种新式武器装备。就连士兵计划执行办公室负责人彼得·富勒准将也滑稽地说:“别再把孩子们当成圣诞树了,在他们身上挂那么多东西。”据报道,美军士兵执行3天任务需背负不下百种装备以及水、食物等约59-68公斤。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由于长时间负重,越来越多的士兵被“压垮”,造成的非正常减员直接威胁军队的备战能力。为减轻负担,美军再一次将目光聚焦于高科技,重金征求“减负措施”,如减轻信息装备的电池、引进轻型护甲,研制帮助士兵携带补给的机器骡马等,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还推出一种可以穿在身上的“外骨骼”谋求取代人力负重。
先做加法,又做减法,美军在士兵载荷问题上的反复说明,一个系统功能的大小取决于结构的合理程度,因而并不排斥其中各要素功能大小不一。就像人的十个指头各有长短一样,那种追求面面俱到、“大而全”的武器装备研发思维是不现实的。在这方面,美军已经有过不少教训。比如,他们的“支奴干”直升机要增大载重量而不得不牺牲机动性。2012年8月5日,载有38名成员包括17名海豹突击队员的一架“支奴干”被塔利班击落,成为阿富汗战争以来美军损失人数最多的一天;F-22战机集隐身、高机动、超音速巡航以及传感、武器、电子系统多功能于一体,但至今事故不断,先是生产线下马,后又因为供氧问题而停飞。
美军为士兵“减负”的做法也在启示我们:全能型的“变形金刚”是不存在的,未来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战争成败往往并不取决于体系中某一种武器或几种武器的功能齐全和强大,而取决于体系中信息对要素的粘合力和体系对要素的兼容力。简而言之,就是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一味地做加法。武器装备研发应当从功能集成走向要素集成,实现各功能要素长短互补、有机融合、综合集成。在这方面,近年来俄罗斯虽然军事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上落后于美国,但是其武器系统“简洁却威力强大”,他们的这一优良传统,颇值得借鉴和学习。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