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历史文化街区福州三坊七巷,一些名人故居和古建筑被出租经营,还出现了消费不菲、门禁森严的富贵“私人会所”,三坊七巷甚至被称为“酒肉巷”,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高消费的会所“非请勿进”的会馆
现在的三坊七巷维持鱼骨状的传统格局,中轴为南后街,现已辟为福州市传统手工艺、名小吃和海峡两岸特色商品市场一条街,每日人流旺盛。而街两边的三坊和七巷大多保持幽巷深宅风貌,成为都市闹中取静的黄金地,那些高档“会所”大多藏身于此。
衣锦坊39号挂着“闽山会所”的招牌,这家会所已开业半年多,主要经营中式高档菜肴,消费价格每人200元起。据介绍,这个宅子大约300多平方米,月租金1万多元,开业前总共投入了200多万元进行装修。
文儒坊56号原为清末民初海军将领、闽江口要塞司令许济川的故居,现已成为挂名“文儒九号”的高档酒楼会所,主打菜品为一份388元和458元两个价位的闽菜精品“佛跳墙”。服务员说,该店的特色菜肴还有售价1300元一斤的娃娃鱼,“十个人吃个万把块很正常”。
曾是明朝兵部尚书、福州人林瀚故居的一处古建筑,现已成为“晋江会馆”的经营场所,其宣传单上写着“顶级红酒窖,彰显豪华尊贵”。该会馆采取会员制经营,入会标准为一次性充值2万元至30万元不等。
记者走访发现,除了让寻常人望而却步的高档消费场所,三坊七巷中的一些历史建筑在出租经营后并不对外开放。安民巷62号挂着“泰和会”的招牌,一进门就发现“专属会所、非请勿进”的提示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现在是一家保险代理公司的办公地点,不对外开放。
郎官巷的两处宅子分别挂有“琴南书院”和“寿山会馆”的门匾,记者在两天时间内先后经过此处皆大门紧闭。记者敲开琴南书院的大门,服务人员对陌生人进入感到很意外,说后堂属于“温州商人会所”,基本不对外开放,下午5点以后整个院子就关门了。
管理部门“不断沟通协调”会所经营一如既往
2008年福州市成立了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统筹开展三坊七巷保护管理,同时成立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开展实体运营,街区内的业态建设由该公司负责。
对于部分宅院成为“富贵”会所、“酒肉坊”的质疑,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矗说,原则上三坊七巷内的文物保护建筑不对外招租,不搞商业经营,主要辟为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目前对外出租经营的是一些历史建筑和老房子。“整个街区占地38公顷,不可能全部搞成静态的博物馆,而是按照‘体验人文消费文化’的要求进行活态化营运。”
据介绍,根据租赁合同约定,三坊七巷内的商家都不允许搞私密会所,要求至少前厅范围对外开放。对于有些“会所”闭门谢客的行为,林矗表示,这与商家的经营理念和成本压力有关,比如寿山会馆之前一度对外开放,但一开放,水电、安保等各种费用马上就上去了,商家难以承受。
林矗说:“商家以利为先,管理部门注重文化特色,两者之间要不断进行沟通协调。”
那么,这些存在多年的私密会所,既然违反了租赁合同,为什么还一直存在?为什么“活态化营运”就成了“富贵会所”?管理部门的这种“沟通协调”要到什么时候才会有结果?
文脉传承与商业开发:孰轻孰重?
三坊七巷号称“里坊制度活化石”和“明清建筑博物馆”,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
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三坊七巷内的古建筑缺乏维修、保护,院落内搭建、破坏、老化严重,房屋质量持续下降;街区内人口密度过高,居住条件恶劣;同时坊巷内现代市政基础设施缺乏,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坊巷内的“原住民”、安民巷30号房主曾世康说,经过几年的保护和改造,三坊七巷的破败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善,成为福州市知名景区,配套一些餐饮、休闲场所是应该的,但有关部门要对古建改造和商业经营活动加强引导和管理,避免破坏坊巷的文化生态。同时,让更多老百姓进得去、看得起。
福州民俗文化专家、福建闽江学院副院长赵麟斌认为,用历史的眼光看,三坊七巷目前的整体保护成效应当受到肯定,从传统士大夫府第过渡到现代旅游景区,其合理的开发利用也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入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历史街区,其保护标准应更加严格,要警惕过度商业化带来的不良后果。在依托坊巷进行文化产业建设的时候,也不能光看经济效益、短期效益,而是要把文物保护和文脉传承放在首位。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